梁漱溟的新儒学主张“返回到事实”去解释儒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将儒学从符号形式还原为现实生活,其二是从道德规范还原为人的心理。 梁漱溟将孔学定义为生命之学,用生命范式诠释儒学,在原始儒学与宋明儒学之间建立了一条通道,使儒学可以摆脱汉代以来制度化、形式化的束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马加来往书简》收录信件包括《丁玲给马加的信》《萧军给马加的信》《端木蕻良给马加的信》《舒群给马加的信》等,集中体现了马加多年来与各界人士特别是与东北流亡作家之间的交往,这些来往书简可以说是研究马加文学创作的珍贵史料。
《漂泊生涯:马加回忆录》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史料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漂泊生涯:马加回忆录》分为三十三章,包括《闯关东》《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青山不老》等内容。这部回忆录记录了马加亲身经历的许多生活往事和与萧军、罗烽、白朗等友人交往的故事。书中还记载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生活片段,对于研究马加乃至东北流亡文学的人生步履、社会环境及思想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就是我的童年,伴着鸭绿江水度过的一点珍贵的记忆。鸭绿江永远萦回在我的梦中,永不消逝的绿波流过了我的一生。我为着“收复失地”“打到鸭绿江边”这些响亮的口号,追随着真理和共产党,开拓了我的生活道路。
我对待生活的态度,不论搞什么职业,从没有把职业当成生活的目的,只把它当作生活的手段。因此,对待职业问题,我是很不考虑的,遇上什么做什么,我的真正目的是如何在艺术上取得成就。
《<鲁迅研究月刊东北>流亡文学史料研究汇编》是王霞近年来主编的有关东北流亡文学的史料汇编,也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史料卷中的一部。因篇幅所限,编者精选了从1988年至2019年在《鲁迅研究月刊》上刊发的相关研究资料。全书约21万字,包括萧红的《逝者已矣》、陈漱渝的《“白云原自一身轻”》、萧耘的《我与鲁迅先生的一段交往》、萧军的《萧军日记·散步集》以及穆立立的《左联时期的穆木天、彭慧》等。因本书收入的文章都曾在杂志上发表,书稿整体质量较高,对研究东北流亡文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东北流亡文学总论》约17万字,分为十五章,包括《他们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历史的回顾与沉思》《令人战栗的艺术之魂》《路兮漫远》《萧红:永恒的忧伤的微笑》《萧军:奴隶们的抗争》等内容。《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东北流亡文学总论》围绕东北流亡作家的经历及其创作从整体上分析了这一群体的共性,也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他们的个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专节的形式对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骆宾基、马加等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是一部质量较高的学术著作。
姚韫、阎丽杰合著的《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共分为十一章,包括《亡国之痛与生死场的书写》《逃离乡土与精神返乡》《生存环境与东北地域文化》等内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等文学青年被迫从东北流亡到关内。虽然离开了故土,但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国仇家恨之火,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充斥着日寇铁蹄下东北民众苦难的哀鸣,更有对东北文化的反思,对东北出路的诘问。可以说,在东北流亡作家笔下,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说理抒情,文字的背后烙下了醒目的东北标识,散发着独特的东北味道。
滕贞甫编选的《东北流亡文学作家论》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东北流亡文学作家论》收入了高海涛的《风中的萧军》、刘兆林的《永远三十一岁的前辈》、薛涛的《端木蕻良:他是大地的孩子》、韩春燕的《白朗:俯首苍莽桑梓地,笔走风云半世惊》、周建新的《倔强与执着》等12篇深入研究东北流亡作家的研究文章。12位作者从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了以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穆木天、罗烽、白朗、舒群、骆宾基等为代表的东北流亡作家的创作成果以及取得的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白朗的《伊瓦鲁河畔》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作品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伊瓦鲁河畔》共收入9篇小说,包括《叛逆的儿子》《伊瓦鲁河畔》《老夫妻》《只是一条路》《一个奇怪的吻》等作品。《伊瓦鲁河畔》讲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宣抚员宣讲伪满洲国的“德政”,要老百姓安居乐业、充当顺民的故事。作品歌颂了伊瓦鲁河畔漂筏村农民高尚的民族气节与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李辉英的《万宝山》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作品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万宝山》收入长篇小说《万宝山》和《松花江上》两部作品。《万宝山》创作于1932年,出版于1933年3月,比《八月的乡村》《生死场》问世要早,堪称“东北抗日文学的先声”。作品主要描写了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警部中川收买汉奸郝永德成立长农稻田公司,勾结长春县地方官吏,借开水田之名侵占万宝山500垧“官荒田”,严重地侵害了当地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坚决反抗。日本警察以此为借口,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万宝山事件”。
《水塔》是雷加的短篇小说与报告文学合集。全书共收入短篇小说10篇、报告文学5篇,包括《水塔》《一支三八式》《麦地的梦》《国际友人白求恩》《游击大队长》等。《水塔》主要讲述了铁路工人小袁接到上级爆炸水塔的命令后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任务,配合了游击队的作战。《一支三八式》讲述了一个排在战斗撤退时六班长没有退下来,战士们非常不安,有人担心六班长的生死,有人为六班长带着的一支最新型的三八式枪可能落入敌人手里感到可惜。为了寻找六班长,曹清林一个人再一次爬上山头,却在无意中担当了掩护五连的撤退任务。几经周折后,曹清林终于找到了那支三八枪,他用这支枪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后英勇牺牲了。
萧红的《生死场》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作品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生死场》共收录萧红的14篇中短篇小说,包括《生死场》《桥》《离去》《旷野的呼喊》《牛车上》等。《生死场》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萧红的小说带有一定的自叙传色彩,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非情节化的结构、独特的写作视角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科尔沁旗草原》是著名作家端木蕻良的长篇代表作,收入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作品卷中。全书共十九章,以科尔沁旗草原为背景,讲述了鴜鹭湖村丁氏家族几代人的命运变迁。小说中的主人公丁宁在风云剧变的时代走出乡里,接受前所未有的科学文化教育洗礼后,怀着一腔热血回到家乡,立志进行改造,在与旧时代传统思想的冲突中,丁宁很快便陷入不能自拔的矛盾中。与此同时,他还看到草原上的家乡蕴藏深厚的生命力,但是解开这个结的阻力恰恰来自于自己的家族。历经种种考验,丁宁获得了深刻而真实的感悟,也有了从内而外更新的成长。作品揭开了社会底层人民几千年来精神奴役的创伤,将各色人物的幽微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
《东路线上》是塞克的文学作品集,本书包括《东路线上》《流民三千万》《农民进行曲》《老乡,上战场》等。话剧《流民三千万》以东北200多名矿工因帮助抗日义勇军抗日而遭到日军的轰为背景,着重塑造了一个知识分子周克明在被押解途中路过一个小旅店,意外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妻子。其妻偷偷给他送钱送饭,后被日军发现毒打致死,其母也因日军毒打而死去。后来,日军又强迫其他犯人将周克明活埋。作品表现了东北沦陷后三千万民众对日本侵略者的血泪控诉。这些作品主要写于抗战期间,虽带有一定的时代痕迹,但也从客观上记录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流亡者之歌》是现代著名诗人穆木天的诗集。全书共收录42首诗歌,包括《我们要唱新的诗歌》《扫射》《两个巨人的死》《流亡者的悲哀》《七月的风吹着》《她们的泪坠落在秋风里》等。这些诗歌的写作时间主要集中于1932年至1944年,抗战时期民族危亡的现实促使穆木天诗风由早期的象征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为家国生存和民族战争而书写成为穆木天诗歌创作的主要宗旨。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没有祖国的孩子》共收入23个短篇小说,包括《没有祖国的孩子》《蒙古之夜》《婚夜》等作品。《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没有祖国的孩子》讲述了果里因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失去了祖国和家园,他的父亲因带领工人到总督府进行斗争而被残忍杀害,母亲希望果里“不要再过猪的生活”,让他逃亡到中国东北寻找自由之路。在这里,果里想和别的小孩一样上学念书,却遭到了苏联小孩果里沙的嘲讽,而当果里问为什么果瓦列夫可以上学时,果里沙告诉他“在世界上,已经没有了朝鲜这个国家”,一切只因果里是一个“没有国家的孩子”。作品没有直接描写中国战场和中国人的悲惨处境,而是通过朝鲜孩子果里的遭遇,以异国少年为镜,观照祖国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命运,坚定着救亡图存的信念,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炙热的爱国之情。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作品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八月的乡村》除收入同名作品外,还包括短篇小说《桃色的线》《孤雏》《疯人》等早期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集中表现了东北人民的抗日精神。《八月的乡村》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转移过程中与日伪军及地主武装进行战斗的故事。鲁迅在《八月的乡村》序言中曾写道,它“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常勤毅的《骆宾基:时代与政治洪流里中国现代作家的一种范型》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全书约20万字,包括《记录与时间的“同步”感受》《刻画与时代的“共时”思考》以及《探索与政治的“横跨”距离》等内容。全书通过对骆宾基近60年来作家、学者生涯及其作品的考察和论述,指出其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具有相当涵盖面和典范性的“共时”与“横跨”的特征。洞穿这一“骆宾基式”的典型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内外因,剖析他创作心态的内在结构与演化轨迹,客观地评定骆宾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罗烽白朗研究》是评论家巫晓燕近年来创作的一部有关东北流亡作家罗烽、白朗夫妇的学术研究著作,也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包括《上编:创作与研究综述》《中编:白朗创作研究》以及《下编:罗烽创作研究》。上编主要讲述罗烽、白朗的创作经历及学术界目前对他们作品的研究;中编主要分析了白朗的中短篇小说、散文以及报告文学的创作特点,并把她置于女性写作群体中进行纵向考察;下编主要研究罗烽小说的特质以及罗烽对鲁迅乡土书写与知识分子精神的双重延续,并深入分析了罗烽作品中的精神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