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外史》是张恨水的成名作,于1924年4月16日开始在《世界晚报》上连载,直到1929年1月24日才连载完全,历时五年。小说连载时为三十九回,后来出版时分成了八十六回,近百万言。主人公杨杏园旅居北平,以卖文为生,与青楼女子梨云一见倾心。然而红颜命薄,相识不久梨云便香销玉殒了。其后,杨杏园又结识落魄才女李冬青,以诗文相赠,感情愈见深厚。但李冬青终因身有隐疾,佳期难成,便想成全少女史科莲与杨杏园的百年之好。史科莲知道杨杏园割舍不断与李冬青的深情,便知趣地退避三舍。一波三折之后,杨杏园对婚姻之事心灰意冷,转而学佛。所谓“春明”,本是唐朝长安的一个城门,后人以之泛指京城,故“春明外史”即“北京怪现状大观”之意。作者以社会为经,以言情为纬,“用作《红楼梦》的办法,来作《儒林外史》”,背景宏阔,笔锋触及各个阶层,展示了北京三教九流的人情百态,是北京20世纪20年代的风俗画和黑幕图。
《出口成章》是老舍先生在1963年编选的集子,它的副标题是“论文学语言及其他”。书中收录了他在1955年至1963年5月之间写成的22篇文章,其中包括书信和讲稿等各种形式。这是老舍先生自编的唯一一本标明论著的集子,足见他对此书的重视。
《茶馆》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期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出场人物近50人,人物性格鲜明。通过老板王利发对“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赶集》收有文章15篇,包括:《五九》、《热包子》、《爱的小鬼》、《大悲寺外》、《马裤先生》、《微神》、《抱孙》、《柳家大院》、《铁牛和病鸭》等。此集子展现了老舍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特有的北京韵味,情节连贯,故事性强,语言精练,通俗明白,笔下人物鲜活。老舍多描写底层市民人物形象系列,以一种深切的,忧虑的,思考的目光来同情关怀底层民众的疾苦,展示了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同时,又有一种幽默讽刺的意味掺杂在里面。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马》是老舍的早期作品,1929年写于英国。小说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让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不同的是,阿Q生活在老中国的乡村,老马则是华侨,旅居国外。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通过马氏父子在伦敦的生活以及与英国人的交往,看东西方民族的不同,试图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凸显落后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收入此集的有六短篇,一中篇,分别是《老字号》《断魂枪》《听来的故事》《新时代的旧悲剧》《且说屋里》《新韩穆烈德》《哀启》。这几篇故事都是在青岛写成的。取名蛤藻,是老舍在海边见景生情。在《蛤藻集》中老舍用曲折而沉痛的故事讲述只属于老派中国人的苦楚。
《北雁南飞》讲述了过渡时代一对青年男女反封建的故事,但是封建反得并不彻底。清江县县丞之子李小秋被送到乡下读私塾,对先生之女春华一见钟情,无奈春华早已许配他人,两人都有意在一起,最终却抵抗不住封建势力的压迫,最终痛苦分手各安天命。多年后,已育两子的春华在娘家重遇已为革命军团长的小秋,已是物是人非,即便是改革平等的大潮也已经解放不了早已流逝的岁月,春华百感交集,却只能呆望北雁南飞,无能为力……
《秦淮世家》描述了南京秦淮河边,歌妓唐大嫂有两个女儿,一名二春,一名小春,都长得标致可人。小春歌喉出众,成了歌女,唱得正红。上海钱商杨育权看中小春,多次调戏,遭到拒绝后,便怀恨在心,施毒计绑架并奸污了二春之后,又把二春施舍给保镖魏老八。二春伺机复仇,终于击毙魏老八,击伤杨育权,自己不幸也中弹身亡。杨育权变本加厉,对唐大嫂和小春施尽淫威,逼得母女苦不堪言。秦淮河畔下层社会的人们气愤已极,联合起来了……
《大江东去》讲述在抗战期间,一位青年军官为了坚守职责,送妻离开南京,结果他的妻子背信离他而去,导致家庭破裂,而他却在困守南京城,见证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本书可能是最早反映南京屠城的文艺作品。
《巴山夜雨》是张恨水后期的重要作品,写于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4月—1948年12月连载于《新民报》副刊《北海》。别于畅销名作《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是张恨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书名取自李商隐诗《夜雨寄北》,寓含着日寇铁蹄践踏国破家亡之际,流浪川东的异乡人,企盼归期的意绪。小说有浓厚自传色彩,以深具文人气质的教授李南泉为中心,一幅川东山村众生图徐徐展开。人物描画栩栩如生,语言幽默犀利,行文则隽永冲淡、冷静深沉,在小说的描写功力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虎贲万岁》本书作于1945年,是中国首部现代战史小说。书中直面描写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战况,代号“虎贲’的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在日军六万余人的包围中,苦战十余日,与日寇浴血奋战,才保卫住了常德。全师八千余人,最后仅有八十三人生还,全书基调悲昂慷慨、气壮山河。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影响很大的一部作品,融言情、武侠、社会为一体。旅居北京的杭州平民少爷樊家树爱上了天桥唱大鼓书的姑娘沈凤喜,并资助她读书,而摩登女郎何丽娜及江湖侠女关秀姑,则先后爱上了樊家树。在樊家树回乡探亲期间,沈凤喜因贪慕奢华生活,嫁给了军阀刘将军,后被刘将军摧残致疯。樊家树徘徊在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子之间,进退维谷,啼笑两难。小说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通过巧妙的构思,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黑暗、动乱的社会侧面,提出了张恨水小说里中国的现代都市生活与传统道德心理相互冲突的主题。这部作品的平民观念和社会批判立场,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反复的心理叙述,胀破了旧章回体小说的容量,超越了此前趣味性压倒思想性的通俗小说,从而成为民国现代通俗小说代表作。
本书为青年作家陆源继《保龄球的意识流》之后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社幻小说家》《大月亮及其他》《倏兰》《萨斯》《夜轮》《西铁人》等六篇小说。与“瀛波庄园”有所关联的奇人异士在这里继续登场:擅长存在主义诗学和符号学题材的社幻小说家,大月亮坠落前夕决定腾空探险的陆先生,研究书籍入迷而与梦中女人相恋的诗人,非典时代在城市中闯荡的文艺青年;大学公寓逐渐与游轮彼此交融之后的众生乱像……
集学识与风度于一身的胡适可称民国时代的万众偶像,他一生演讲无数,这是他关于“容忍与自由”的演讲精选集。这些演讲是胡适一生自由思想的集录,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书中包括胡适从青年到老年的思想,内容涵盖文化、修身、政治、教育、社会变革等诸多领域,是胡适思想精髓与真情实感的集合。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想有益于社会,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是胡适给予现代年轻人的伟大启迪。
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这部自传不仅完整地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活动较多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民国时期文人中国梦的思路,当时知识分子寻求进步轨迹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本书选摘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信中梁启超 “笔端饱含感情”,没有严厉的呵斥,也不做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喷薄而出的慈父之爱。这种爱完全是一位父亲情感的宣泄,赤裸奔放、情真意切。在孩子们面前,梁启超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位导师,还是一个知心朋友。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全面发展,同他们谈人生理想,国家大事,婚姻感情。他这种趣味式陪伴式的教育理念,对当下父母的家庭教育,仍有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继而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后来只能周旋于列强间直至死去。甲午年洋务运动的破产,让人感到“以一人而战一国”的无望与悲恸,梁启超也由此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