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此相爱》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男主人公李晓安是来自北京的知青,与好友们结伴到北大荒插队落户;女主人公秀娥则是当地的姑娘,美丽、真诚,富有爱心。李晓安与秀娥在相处中渐生爱慕,而她的父母害怕知青返城会抛弃自己的女儿,选择逼秀娥嫁给别人,在悲愤与无奈中秀娥精神失常。李晓安毅然决定与秀娥结婚,长久地留在了北大荒,直到母亲以病重为由要求他回家……
《雪城》是梁晓声经典代表作。它是一部“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返城后,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为理想而奋斗拼搏、自强不息”的作品。它以北方雪城A市为舞台,以徐淑芳、刘大文、姚玉慧等人的命运纠葛为线索,讲述了返城知青们如何努力融入新环境、艰难寻觅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真实展现了他们的迷茫与求索,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美好情怀和追求。《雪城》曾多次再版,并被改编成电视剧,影响广泛。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横渡鸭绿江,支援朝鲜抗击美国的侵略。为确保前线物资供给,一支以确保铁路物资运输道路通畅的志愿军——援朝大队,在铁路工人中成立,在战场后方与间谍周旋,与敌人的炮火抗争,并始终保持铁路通畅向前线提供国内物资。《三千里江山》将援朝的铁路工人在维护铁路时遭遇的艰难作为主要内容,以志愿军对祖国、人民、正义、和平的爱作为故事发展的经线,以中朝人民携手抗敌的兄弟情义作为故事发展的纬线,从侧面描绘出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中朝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人间烟火》以建筑工人葛全德及其儿女的事业、爱情、人生轨迹为线索,葛全德对“四化”目标的追求、商业局长公安局长为国家的无私奉献为关键转折,用深刻的笔触还原了20世纪中期城市建设、返城青年就业问题的真实景象,通过众多人物的视角和层次描写出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老一辈对集体、国家利益的无私与忠贞,场面宏大,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感。
《母亲》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该小说部分内容被选入了国家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作者在小说中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勤劳节俭,保持善良、纯正的品格,以身作则,在做人、做事方面给儿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同时,作者以母亲为缩影,描述了中国社会的起伏变迁,多层次描写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小说语言朴实,字里行间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意境,在严肃的同时,作者巧妙的文笔又让文章时不时充满幽默氛围。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对家的看重,也含有父母为子女无条件付出的精神,具备及其强烈的人文关怀。
太平洋战争前夕,英国殖民地砂拉越的华人聚落猪芭村建立了“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全村老少热闹为中国抗日举办募款活动,村民男女之间情愫互生,对于即将到来的灾祸隐有预感。1941年12月,日军全面入侵,与“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相关的所有人等,包括妇女、孩童,全部遭到惨无人道地清算。在被占据的三年八个月中,人与动物的分别模糊,生命以各种恐怖酷烈的方式轻易地消逝,情欲与兽性在南洋雨林里赤裸裸地展演开来。
1949年、岛屿北部、黄昏中的身影,退役的马至尧将军从大陆来台,遇见面容神似第一位夫人的女子,定居、再婚,后半生如画卷般缓缓展开。但是,已从战场抽身远去的他,个人战役其实仍未结束;往事伤痛在内心暗中滋长,看似安稳的日常,又有骚动将至。过去与现在,新与旧的至亲背叛,真实的战争与神秘的传奇,共同凝聚成无法抹灭的伤痛。当一切如宿命般重复,个人救赎的路途要如何完成?
《赛莲之歌》呈现一名生活在婆罗洲的文艺少年,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吉光片羽,以及他与三段若有似无的恋情的擦身而过:体魄健美的同学安娜、朋友迷人的姐姐凯瑟琳、从未露面的女小提琴家。少年雷恩出入懵懂与清明的欲望关口,生命启蒙的悸动与生殖的冲动每每合而为一。在张贵兴诗意抒情的笔调下,一幅青春图像逐渐成形:“我没有间断过的自我放逐也随着进入一段黑暗旅程,我数度引领欲望之躯走入一片高大蓊郁的、烟雾弥漫的枞树林,寻找一座不为人知的古堡,但是一踏入遮天蔽地的、鬼影幢幢的树林子里,我就迷失在错综复杂的路径和精灵的迷惑中……”
是远嫁台湾的外籍新娘,孤注一掷地紧拥住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孩子;也是骤失爱猫的妻,渐日形销骨立,穿过墙与墙的缝隙而去;是为了心爱的牧师,募款建造教堂的妓女;也是崩溃之后,终日裸着身子梦游的女精神病患。女人,女人,在小说里,她们喧嚣也沉默,互相指认出自己的身世。九则短篇,深深浅浅地叠出当代女人的身影。女人总在出走,又禁不住回眸,在凝视与凝视间转换形貌,在索求中,尝到活着的爱与苦。
本书收录赵树理《三里湾》《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篇经典小说作品,其中2019年长篇小说《三里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三里湾》围绕着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党、开渠四项工作,反映了农村中优选与落后力量的冲突,展现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风貌。《小二黑结婚》揭示了当时农村中旧习俗的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反映了解放区的重大变化。《李有才板话》讲述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贪污盗窃,营私舞弊,欺压群众,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他们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
本书是著名作家浩然经典之作,首次集结“正气篇”和“奇志篇”。“正气篇”描写了海南岛渔民与日寇战斗周旋保卫西沙的事迹。“奇志篇”——通过以阿宝为代表的西沙儿女,在祖国海岛上抓革命、促生产、保发展,特别是在西沙自卫反击战的对敌斗争中,表现了我西沙军民积极建设美丽的西沙、勇敢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伟大精神。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表现我国保卫南海疆域进行西沙自卫反击战的长篇小说。
本书精选了梁晓声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包括《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名篇。其中,《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本书以历史理性主义的态度,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芸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毫无讳饰地书写了一代知青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的坎坷命运,充满激情地描绘了他们善良的情怀、正义的品格,抒写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痛苦与幸福、坚韧与乐观,热情地讴歌了人性之美。本书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整体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外号叫“小砍刀”的习武少年,在旧社会和革命队伍中的一段不平凡经历。他练武、熬盐,跟着大人与土豪劣绅控制的“缉私队”斗争,参加砸“官盐店”,协助八路军袭击鬼子的汽船,杀死伪军小队长,领导区小队与封建会道门——二坎会斗争,与汉奸特务和国民党特遣队特务斗争等。在这些斗争过程中,他从少年时代走向了青年时代,他从幼稚走向了成熟,成长为一名抗日英雄。小说故事曲折惊险,文笔清新质朴,带有浓郁的北方农村生活风俗画的风格和气息。
本书是萧红的小说选集,收录了《生死场》《桥》《呼兰河传》三篇小说。《生死场》以群像的手法,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小村庄村民的故事。封闭落后的乡村造成村民们精神的荒芜与空虚,而地主的剥削压迫则带给他们终年劳作却依旧贫困的生活现实,麻木、愚昧在他们之间蔓延开来。而日本人的入侵,给村民们带来的苦痛远甚于从前,村民死的死,逃亡的逃亡,剩下一小部分加入了各种抗日队伍。从前对抗日消极懈怠的二里半,失去老婆、孩子后,想要投革命军却受到村民不信任的嘲弄;但他还是与自己的老羊告别后,跛着脚跟着李青山往城里去与队伍汇合,山岗和树林渐渐远去,只剩下老羊在嘶鸣。
本书以共和国同龄人与祖国共同走过的历程为背景,以曾在北大荒上山下乡的六位男女知青的人生道路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所经历的风雨历程,勾画出共和国的年轮。书中的主人公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自然灾害,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轰轰烈烈的时代大事件,使他们激扬过也失落过;神奇的北大荒曾使他们热血沸腾,也令他们迷茫无奈。他们有中国传统的家庭亲情,又有比亲情更高、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友情,还有阴差阳错、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当改革大潮席卷大地的时候,他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但是,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用自己的智慧和鲜血谱写着一代人的壮美人生。该书曾拍成电视连续剧,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反响空前。
本书是一部红色经典,主要讲述沦陷区中学教员黄梦华,因为受已经抵达“大后方”的丈夫雷孟坚的不断召唤和本身不愿做亡国奴的心理,下定决心带着孩子离开沦陷区,去自由的地方寻找光明;未想当她历尽艰辛到达丈夫的驻地后,丈夫却提前离开了,只留给她一封信。她最终领悟到了丈夫的苦心,力图告别旧我,再上征程,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心灵因此得到了成长。
《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了在旧军阀统治下处于地下的工会活动,北伐军到武汉后工人运动热火朝天的发展,工人思想、生活上的变化和成长经历。其中还穿插了汉口收复英租界、打倒土豪劣绅的农村斗争和几对青年革命者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工人阶级反对列强侵略及封建制度婚姻,争取自由恋爱的时代特点,也衬托出主人翁不畏强敌、反击压迫的高尚情操。一众青年在敌人重重包围封锁下维护斗争成果,歌颂了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英勇不屈、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本书是冯宪章的作品集,收录了诗歌《梦后》二十九首以及部分刊登于当时报刊的诗歌,小说《游移》《一月十三》,杂文《楼头的艳笑》。《梦后》是冯宪章唯一留存的诗集,其在诗中表达强烈的革命情绪,《梦后》一书内容正如陈孤凤在序诗中所言“在这些诗篇里——没有丝毫的幻灭情绪;有的是资本主义的棒喝,有的是工农胜利的赞美!”冯宪章通过梦前梦后区分理想现实,反映出时代青年的痛苦,旧社会的罪恶,以诗歌形式探讨社会真正的出路,探讨工农的出路。
本书讲述的是广东大峒乡地主残酷地剥削和压迫雇农的故事。故事揭露了在土地改革时期,地主们想尽办法,从事阴谋活动,企图破坏土地改革,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和农民群众的紧密团结下,大家终于推翻了地主,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这部小说,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表现了农民的成长,其中有动人的情节、曲折的故事,非常富有地方色彩,读后令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包括《老牛筋》《红云》《赫猛的胜利》《同是门前一条河》《郑嘉》《月下种瓜》等十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作者在这些短篇里,以朴素的笔触、细致地刻画了多个性格不同的农民形象,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前“蒸不熟、煮不烂”,新中国成立后终于有所改变的“老牛筋”;辛劳终身,年近七十才偿到生活甜味的郭老奶(《同是门前一条河》);淳朴老实,看去“软巴巴”内心却充满革命热情的团支书郑嘉;大公无私,敢想敢说敢干的青年妇女段红云(《红云》)。从这些作品和它们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农村面貌和人们思想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