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7月,胡适受蔡元培之邀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名学、英文高等修辞学。胡适一边教学,一边编写教材。顾颉刚曾对同窗傅斯年推荐:“胡先生讲的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哲学史家。”自1919年至1937年间。胡适多次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而且主要是讲中古哲学史和近世哲学史,其中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就是在讲义的内容基础上修定而成。胡适是首位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人,由于他的出现,中国的思想史才初具规模。他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是开创性的,他称得上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开山鼻祖。《胡适的北大哲学课》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
用最简白、最纯净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明媚的生命图景,教人去一分浮躁,多一分宁静,虽然身在世俗却能不染一丝一毫的世俗尘嚣。教人了悟人生之时,还指引人寻觅到一条通达心灵深处的修行小径,让那些无法从世俗生活抽身的人,放下执著,沐浴清凉,舍得痴望,修达静心。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代表作之一。青年尼采以丰富的想象力,将古希腊的悲剧神话融入哲学的智慧,提出希腊悲剧的两大精神——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鼓励人们用充满活力的创造精神,打碎宁静庄严掩盖下的假面具,重新描绘乐观、阳光、昂扬向上的生命底色。
用最简白、最纯净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明媚的生命图景,教人去一分浮躁,多一分宁静,虽然身在世俗却能不染一丝一毫的世俗尘嚣。教人了悟人生之时,还指引人寻觅到一条通达心灵深处的修行小径,让那些无法从世俗生活抽身的人,放下执著,沐浴清凉,舍得痴望,修达静心。
风格是心灵的表现。心灵比身体更可信。哲学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的——柏拉图曾经这样 说过,你应该记住这句话。虽然死亡可以结束我们的生命,却无法结束我们 的存在。自杀是一种怯懦行为。我们可以说生命可以看作一种燃烧过程;智慧是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光。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自传式作品。尼采把自己一生思想精髓的结晶过程写入书中,用大胆、奔放、直接的笔法描述自己,把繁杂晦涩的思想用简洁凝练、生动鲜活的诗化语言表达出来。书中附有译自英文和日文的尼采研究文章,便于读者准确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
用文学名著的笔法,但写的是哲学内容,有一般哲学书没有的酣畅,更有一半文学著作没有的深刻,不仅适宜于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挖掘思维深度,提高思想境界也非常适宜,帮助从平凡人向思想者转换,非常适合大众阅读。 叔本华善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人生问题,思考世俗话题,加上他的哲学文章不仅没有哲学味儿,反而带着文学味儿,这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哲学界最好读,最宜读的书。
全书围绕“爱”与“生”两方面,阐述人生中的真理与矛盾。叔本华在书中对人生存在的很多现象提出异议,对两性关系也持悲观看法,但他所说的也都存在于现实之中。在当今社会,对于越来越缺少幸福感的人们来说,这本书可以成为一个指南针,指引读者审视自身,帮助读者从欲望之中解脱出来。
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书中。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之一。他以特有的诗性语言对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剖析,对基督教的历史渊源进行剖析和批判,重新诠释信仰的真谛。书中附有译自英文和日文的尼采研究文章,便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是了解尼采哲学思想和宗教观的重要作品。
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时期的百家哲学思想,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经典哲学,也能清晰地感受胡适严谨的治学态度。
《论道》运用逻辑思维探索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解开万物之道,帮助你看清这个世界。书中以中国道教的道、式、能为基本范畴,通过西方哲学的逻辑推演建构出独特的本体论。这本书的问世使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方法论上的革命,在重感悟而轻逻辑的中国文化圈中有划时代的意义。
《知识论》将逻辑分析方法严格而系统地运用于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论证性,系统地论述了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可靠性、衡量真假的标准等问题。在传统缺乏逻辑学以及以之为基础或工具的中国文化中,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这一现代哲学的方法,把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看作知识论的基础,在假设知识关系是外在关系之后,以正觉说为基础,以罕见的逻辑思维和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创建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庞大的知识论体系,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写作模式。
《知识论》将逻辑分析方法严格而系统地运用于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论证性,系统地论述了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可靠性、衡量真假的标准等问题。在传统缺乏逻辑学以及以之为基础或工具的中国文化中,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这一现代哲学的方法,把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看作知识论的基础,在假设知识关系是外在关系之后,以正觉说为基础,以罕见的逻辑思维和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创建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庞大的知识论体系,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写作模式。
《逻辑》是金岳霖哲学三书之一,是《论道》《知识论》的论证基础。逻辑是一门研究推理或论证有效性的工具性思维科学,也是指导构筑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方法论。本书主要介绍逻辑中的演绎法。书中前两部分是对传统逻辑的介绍与批评;第三部分介绍了现代西方数理逻辑系统;第四部分就逻辑系统的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等问题予以深入探讨。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缜密的逻辑思维,将貌似枯燥的逻辑理论娓娓道来,读来令人豁然开朗。
《逻辑》是金岳霖哲学三书之一,是《论道》《知识论》的论证基础。逻辑是一门研究推理或论证有效性的工具性思维科学,也是指导构筑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方法论。本书主要介绍逻辑中的演绎法。书中前两部分是对传统逻辑的介绍与批评;第三部分介绍了现代西方数理逻辑系统;第四部分就逻辑系统的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等问题予以深入探讨。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缜密的逻辑思维,将貌似枯燥的逻辑理论娓娓道来,读来令人豁然开朗。《论道》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系统最完备、最富有创造性的本体论专著。书中以中国道教的道、式、能为基本范畴,通过西方哲学的逻辑推演建构出独特的本体论。这本书的问世使中国传统哲学走向现代化,使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方法论上的革命,在重感悟而轻逻辑的中国文化圈中有划时代的意义。《知识论》将逻辑分析方法严格而系统地运用于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论证性,系统地论述了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可靠性、衡量真假的标准等问题。在传统缺乏逻辑学以及以之为基础或工具的中国文化中,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这一现代哲学的方法,把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看作知识论的基础,在假设知识关系是外在关系之后,以正觉说为基础,以罕见的逻辑思维和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创建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庞大的知识论体系,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写作模式。
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金钱、权力、欲望等诱惑不断考验着人类脆弱的灵魂。在不断地求索与挣扎中,人们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性,陷入人性的沼泽。人的心灵犹如一间仓库,需要时常打扫和维护,拂去心灵上的尘埃,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心静了,便能摆脱所有的喧嚣与无奈,让自己活在一个无比清新的世界里。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平静的心态感受生活,给焦灼的人生寻找一片宁静的栖居地,找回迷失的自我,感悟生命的真意,享受生活的甘甜与快乐。
古往今来,人类无数次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尚未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关于生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叔本华说“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只有真正了解了隐藏在现实表象下的真实,你才能准确地、深刻地对人生进行一次思考。生活,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追寻和探索。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的核心思想,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本书便是从冯友兰、梁漱溟、梁启超、章太炎、吕思勉等八位国学大师的角度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精华,使读者通过“知行合一”的口号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探讨“知行合一”的心学内核。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从而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砥砺人生。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获得内心宁静和强大。
《中国道教史》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中国道教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中国道教史》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中国道教史》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