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分为东方和西方两条主线,按时间的维度进行对比穿插讲解,以期能让读者以更高、更宽、更远的视角看待世界文明史。通过这种全新的视角,本书将重新定义读者对世界历史的传统认知,将带给读者一个与以往印象中截然不同的世界新面貌——这个世界和它的历史与你想象中竟然如此不同。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什么会被逼退位?怛罗斯之战是怎样打起来的?为什么安史之乱能将唐搅得天翻地覆?中世纪的欧洲到底发生了哪些风云变幻?换皇帝如换衣裳一样的五代十国究竟经历了哪些风风雨雨?成吉思汗是如何一步步征服了亚欧大陆?且听安森垚为你解密。
本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诙谐、通俗的语言,描述了春秋近三百年间的历史演变。五霸的起落兴衰,诸侯小国的艰难求存,大背景下的百态人生,跃然纸上,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春秋画卷。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史学泰斗吕思勉执笔,黄仁宇、钱穆、柏杨、易中天、顾颉刚等人推崇备至的史学大作,一本畅销不衰的国史读本。《中国历史常识》是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史学泰斗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深度解读中国历史,全面呈现五千年泱泱大国的时代风云。
吕思勉编著的《吕著中国通史》分上下两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及政治历史的变革。在叙述治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典章制度、个人点评,倾注了吕思勉先生一生的真知灼见,力图构建一部文化的政治史和政治的文化史,能够给读者提供中国历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知识,是甘前史学界比较权威的经典通史著作。
本书为著名编剧、作家刘和平代表作。本书中有两个最具命运感的人物,一个是海瑞,一个是嘉靖帝,他们在命运的催化下复活。作品用一出出可歌可泣的好戏,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儒道互补的运作规律。本书是高品位文化之作,故事新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在许多情节、多种场景的往复切换中,表现出作者的大器局,胸有丘壑。运作规律,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汉朝何以成为与西罗马并立的两大帝国?汉朝的大一统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汉哀帝的断袖之癖,汉朝与四夷的战与和汉朝外戚掌权的真实内幕,儒家思想何以成为中国二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血雨纷争,汉朝五大建国功臣的生死离歌,汉朝的灭亡是源于内乱还是外患?
1485年,伯爵亨利·都铎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 这个统治了英格兰王国118年的王朝,共经历了五代君主,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作为都铎王朝的第二任君主,亨利八世本人和这个王朝一样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个性、信念、充满矛盾的行为,乃至他的六段婚姻,无不与都铎王朝的未来走向息息相关。在《亨利八世与都铎王朝》中,都铎王朝历史学家约翰·马图夏克(John Matusiak)挑战了旧有假设,对亨利八世和他统治时期的都铎王朝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开创性的研究。他和他的王朝,在书中都有着丰富而立体的呈现。
自从18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200多万人参观。然而,从公元前6世纪到今天,它拥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无比诱人的历史,长期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的关注。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尔德时刻都在提醒我们注意,“对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们同时既知之甚多又一无所知”;她用她掌握的确凿证据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庞贝,同时也幽默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此外还为一些假说打开了新的空间。
这是一套写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作者立足于历史的纵深,用严谨的史实、优美的文笔、通透的解读,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娓娓道来。作者注重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归纳历史演进逻辑,同时注重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描摹,让读者通过这套简约精炼的“简史”,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轻松奠定孩子一生历史学习的基石。
本书是由美国历史学家玛丽·普拉特·帕米利写的英国简史。全书共分三个部分——英格兰简史,爱尔兰简史和苏格兰简史。每一部分都很精简,但包罗万象,它们既可以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包含了尽可能多的内容。本书追踪历史事件的痕迹,看看这些事件是如何促成今日大不列颠的诞生的,并揭露出19世纪末期英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起源,如立法、司法和社会等各方面。内容很广泛,趣味性很强,读起来也通俗易懂。
本书是近年来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中的重量级新作,作者在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视野下,重点描绘了由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以及蒙古各汗国陆续崩解后,一个新的欧亚世界的产生过程。在蒙古统治者的强制推动下,东西方之间开始了互相交流的过程,在“蒙古治世”之下孕育出了崭新的欧亚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过去被视为毁灭文明世界的蛮族形象得到了修正。
本书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德意志兰?它在哪里?即德意志国土和国家的统一体由于两者长期分离而不存在,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德意志人的问题,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德意志兰才有了国土和国家相一致的含义。本书以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考察了德国历史。充分呈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创造伟力,展现了德国历史的盛衰轨迹和悲喜命运,凝聚了作者长期的治史心得,吸纳了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史料翔实,论述充分,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德国通史。
英国贵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它是英国全社会效仿的风尚,其中绅士风度是英国文化的精髓。受这种文化熏陶的英国人,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以此作为一个标准。虽然贵族文化有它保守、重文轻理、厌恶竞争等方面的弊端,但那种举止文雅、尊重女性、尊重人格的风尚对英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总是在不断改变,因为世界各地时时刻刻都有新的发现,并向我们的旧有偏见发起挑战。在本书中,作者带我们重游了那些熟悉的历史重大事件,从古希腊罗马到拿破仑加冕,再到21世纪的环境与人口危机,然而他向我们介绍的却是围绕在这些事件周围鲜为人知的故事,地域横跨秘鲁、乌克兰、加勒比地区。书中既检视了那些失败与消逝的文明,也讲述了当今强权的起源,并且揭示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位置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是何其相似!本书的主旋律相当简单明了:我们有能力理解和塑造周围的世界,这使我们逐渐成为这颗星球的主宰,纵然今天我们已经为地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但如同我们曾经克服挑战、渡过难关一样,科技能力使我们仍然具有足够的信心;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在政治上的表现就逊色得多,总像一个醉汉一样左右摇摆。因此,本书既是一曲我们现代智人聪明才智的欢乐颂,也是一部我们现代智人政治愚行的启示录。只有认清人类境况的这种二律背反状态,我们才能警醒那些由成功引起的失败,重新调整眼前的方向。
大家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科技密码。本书则通过文物,从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酒等人类的实践活动入手,探讨古人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应用:青花瓷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氧化钴的含量,造纸术的改进是因为采取了碱液蒸煮制浆……挖掘文物背后的科学原理,了解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与智慧,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光时刻,让文物在化学中活起来。
《清朝简史》原书名《清史讲义》,是孟森先生1931年,在北大兼任主任,讲授清朝历史时的讲义稿,是当时印发给学生的教材,在当时颇受欢迎。全书共分两篇,第一篇总论,提纲挈领之用。第二篇各论,下面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这五章,对清朝历史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加以精准点评。孟森先生治史严谨,善于发现疑问,然后便大量查证史实,深入探索,求明真相原委。所以,这本《清朝简史》是比较贴近历史真相的,具有史料研究价值,是清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追溯了安纳托利亚的古代历史,即安纳托利亚自赫梯文明时代、爱琴海东部沿岸希腊诸城邦时代、罗马时代至拜占庭帝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及其横跨欧亚和东西交融的历史特色,全面叙述了自突厥人西迁至奥斯曼帝国崛起和征服的波澜起伏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尤其是奥斯曼帝国的由盛转衰、新政举措和宪政运动,最后论述了自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土耳其共和国诞生至21世纪正义与发展党执政的土耳其现当代历史的发展,包括凯末尔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艰难的民主化进程,民主制框架下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的此消彼长,土耳其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文化成就,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贯穿古今、脉络清晰、内容翔实的土耳其通史。
《世界史》探究了世界的时间轴——从文明之初到21世纪。在本书中,你将学到以下知识:见证三大宗教的诞生和它们是如何传播的;发现对外国陆地的探索以及由此而来的殖民开发;追踪改变了人们生活和交往方式的科技和工业革命;考察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以及之间20年的危机;抵制极端主义、基要主义、全球主义......
《海洋与文明》: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无敌舰队》:本书在16世纪整个欧洲天主教与新教势力进行激烈斗争的大背景下,对1588年发生在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著名海战进行了精彩描写,作者将丰富学识、清湛文笔以及精致的谋篇布局完美地融为了一体,使本书至今仍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经典著作。《季风帝国》:本书重新展现了印度洋地区的文明,以及在西方入侵者的掌控下它逐渐衰亡的历史。作者理查德·霍尔通过非凡的叙述能力和敏锐的分析,表述了从16世纪起欧洲人的出现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印度洋沿岸地区人们的生活:繁盛的王国被征服,以往的宗教与种族关系陷入混乱;而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出现,古代的贸易模式很快就灭绝了。然而,尽管欧洲的枪炮可以在东方创造出新的帝国,但是其庞大的人口使得西方人无法长久地压制东方。而在印度洋数千年的变迁中,非洲巨人构成了印度洋长长的西侧翼,除了扮演缄默的旁观者,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是19世纪中期之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的潜能经受充分的考验,历史的季风重新吹了起来。本书从一个细微而无阻碍的视角重现了作者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这部史诗般的作品想必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并且具有启发意味。《海上丝绸之路》:15世纪初,中国的巨舰曾航行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其航程远达霍尔木兹、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当郑和于1405年首次发起远航时,葡萄牙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也并未涉足印度洋。在15世纪之前的数个世纪中,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都掌握在亚洲人手中,本书揭示的便是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条航线,以及沿线各文明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