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第一人称亲历亲为者的视角和体会,真实、生动、全面地总结了一位央企党委书记30年来的所思所想所悟和所积累的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富有哲理和说服力地阐述和回答了“今天怎样做党委书记”这一现实意义很强的时代课题。
谁是特朗普?这个信口开河、制造分歧、身居“体制外”的美国总统参选人,为何突然之间就在共和党总统初选中成为了领跑者?他的拥趸只是些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较低的美国蓝领白人吗?这个人真的当选了美国总统,会给美国社会以及国际政局带来什么影响?谁有能力阻挡他的脚步、击破他的总统梦?如果您有这些疑问,希望FT中文网为您精选出的这组文章能够给出您想要的答案。
这28个有助于改变世界的伟大观念,美国的国父们几乎没有发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他们发现了它们。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次性汇聚在一起的,自詹姆斯敦之后,人们用了180年的时间,才把这些伟大的想法汇聚在一起,所以,才有了真正持久的—自由的诞生。本书作者深谙美国国父们的言行,洞察政治和英美宪法的本源。他将美国的立国根基与西方的历史与文明相关联,尤其展现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法律与自由传统对美国宪法的影响。本书考察的是美国宪政何以形成的历史,同时也帮其他地方的人们思考各自宪政路径提供有力参考。他们设计了一艘即使在狂怒的风暴中也经得起颠簸的船。
本书以第一人称亲历亲为者的视角和体会,真实、生动、全面地总结了一位央企党委书记30年来的所思所想所悟和所积累的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富有哲理和说服力地阐述和回答了“今天怎样做党委书记”这一现实意义很强的时代课题。
在本书中,吕先生以我们熟知的人情事理分析历史上的“恩怨情仇”,应用当时的新的历史学、社会学研究成果做史学研究,不回避有争议问题,正是以此种教学方法,培养出了钱穆、黄永年、张芝联、赵元任等一批国内著名学者。本书根据吕思勉大学讲义整理而成,读此书可对当时各社会领域之思潮窥见一斑。这些思潮进而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重要政策的制定,如:民国时期对汉字简化的各种提议和尝试、当年社会上部分知识分子对大农业化生产的看法等。
麦肯锡公司和《哈佛商业评论》在1959年共同设立麦肯锡年度奖,奖励那些极具开创性和实用性的管理思想。评审团由商界和学术权威组成,评选出每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最佳文章。2017年获得麦肯锡奖的文章是《被严重低估的基础管理》(2017年11月刊),另外两篇入围文章分别是:《资本过剩年代的战略》(2017年3月刊)和《特朗普时代的全球化战略》(2017年7月刊)。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领导我们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次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正式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丰硕成果。本书深入探讨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自1990年问世以来,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大众的生活领域都已流行开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在当前正处于全球经济危机的时代,软实力这一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和军事的力量,更凸显其独特的作用,成为世界各国追逐和争夺的新坐标、新高地。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51期,本期论题为“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由刘小枫教授亲自操刀策划。地缘政治并不仅仅是现实的政治学关注论题,也是政治思想史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从古希腊的希波关系、斯巴达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就已经凸显出后世的地缘政治雏形。但是,只有到地理大发现之后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才变得具有全球视野,同时也具有更强烈的政治紧迫性。本集“论题”栏目所收录的论文,主要以二战前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施米特等人关于地缘政治的论文为主,着力于了解那个时期的地缘政治学思考。同时美国学者坦布斯的论文,该文发表于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之前(2002年),由此可见美国学界的地缘政治学研究对国家战略的影响。该文从豪斯霍弗的《太平洋地缘政治》(1925)一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应该关注太平洋地缘政治变动的主张。另外,收入美国著名的中亚政治地理学家拉铁摩尔(DavidLattimore,1900-1989)的1940年代的旧文《美国与亚洲》,一方面理解美国的亚洲战略的延续性,同时理解我们自身的地缘战略意义。本期其他栏目文章也各有精到之处,堪为君读。
在通往欧洲未来之路上,创新是德国需要应对的重要挑战,特斯拉凭借创新蚕食汽车企业的传统地盘,同时德国汽车品牌尝试在全球扩张。创新人才争夺已经在柏林打响,房地产也迎来新的热潮。奥迪、宝马、奔驰和保时捷长期主导着全球豪车市场,德国因此拥有一些盈利最丰厚的汽车品牌。但是来自美国的特斯拉给消费者带来的振奋是这些老牌汽车制造商过去几十年来都无法企及的。“创新精神正移步新领域,”沃尔沃汽车(Volvo Cars)首席执行官哈坎·萨缪尔森(Håkan Samuelsson)说。“决定性因素是人们的思维变化,”Bankhaus Metzler的分析师于尔根·皮佩尔(Jürgen Pieper)表示,“很多人在特斯拉那里看到了德国公司所欠缺的创新精神。”
尽管谁都不愿意看到对抗,但中美日三边关系在过去几年里动荡不迭,相互之间的“误认知”是主要动因。中美日需要相互了解对方的逻辑,理解每个国家的决策都是在国内政治的环境下做出的,并在此基础上相互适应,找到共存之道。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理性看待自己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压力?如何客观认识中国模式,认清其优势与劣势?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如何认清自己,稳妥地应对世界变局,推进内部转型?中国能否实现文化上的崛起,为世界提供另一个文化范式?中国文化“走出去”正遭遇怎样的困局?作为国际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本书对以上事关中国发展大局的问题进行了清醒,独到的观察和分析。
如果对欧洲而言欧洲一体化是一个艰辛之旅,对美国而言其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也非矢志不渝。面对大西洋对岸这场深刻改变欧洲政治面貌的革命,从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年代的积极支持、尼克松―基辛格时期的相对冷淡,到20世纪80年代对“欧洲堡垒”的担忧,以及冷战后对“欧洲安全与防务特性”(ESDI)的警惕以及欧洲货币联盟(EMU)的疑虑,美国在支持与反对之间摇摆不定。欧盟―美国关系在裂痕与和解之间循环往复,恰如一座“摇晃的钟摆”。
中立智库和保守主义智库是当今美国智库的两大主流。保守主义智库的兴起颇具传奇色彩,尤其是其中的旗舰——传统基金会。相对于国人已经非常熟悉的中立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的实力和影响力毫不逊色,其浓重的政治化色彩看似新鲜,实则沉重。无论是美国的政治体系还是保守主义智库,都已深陷政治化旋涡,政治的清明、智库的理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历时五年,遍访美国一线智库和政府部门,通过大量一手访谈和英文文献的梳理,深入挖掘美国智库与政治思潮、权力转换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试图从智库的维度透析美国社会和政治体系的两大症结——两极化和民粹化。前者导致了五十年来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对立,后者如今则体现为茶党和特朗普现象的政治运动化,两者共同带来了对保守主义智库的需求,也刺激了保守主义智库日益严重的政治化。
过去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剧烈转型的十年,本书涵盖了精英政治、腐败治理、渐进开放、意识形态重建等改革的重要主题,尤其是对围绕着党内民主的中国式政治制度建设作了探索。
2014年G20峰会上,在明亮的会客厅里默克尔和俄罗斯总统普京时,交换了关于欧洲未来的观点。此时乌克兰危机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和政经人士的议题,是置身冲突之外,还是参与积极斡旋?她清楚地阐明了比灾难性武装冲突更有利恢复欧洲和睦的方法,政治与商业对话将在和平推进欧洲的进程中领先。我们特别梳理德国大选背后的政治与商业脉络,呈现默克尔作为德国总理的雄心与行动,重新解读德国经济、移民、商业监管等方面的成就与隐忧,勾勒出通往欧洲未来的德国路线图。
国内一般把自由贸易协定FTA和自由贸易区FTZ,两个概念都称为自由贸易区,但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本书所讲的自由贸易区其实是FTA的概念,即两国或多国通过签订协议,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协议可以享受比其他非协议国家享受不同的政策。这和上海自贸区的概念不同。
施米特是欧洲20世纪最重要的公法学家之一,一生中对欧洲和全球的政治秩序思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大地的法》中,施米特以为,欧洲现代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法秩序从现实到理论上都已经严重不足,必须要引入大空间的秩序,才能为欧洲和世界确立被实证主义和自由主义所败坏的国际秩序。本辑的主题论文包括施米特基于此而对战争问题的思考,并通过著名的施米特学者韦伯对施米特《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一文的分析,深入其思考。集中另有国内学者对《政治的概念》和《大地的法》这两部最重要的著作的学术论文。本辑的其他常设栏目也各具特色。
本书通过考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阐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实践发展本本,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是它的基本经验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