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诗人,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深化方案设计者;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设计者;三十年代初,与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该学术领域的开拓者;著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清代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
[展开]
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诗人,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深化方案设计者;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设计者;三十年代初,与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该学术领域的开拓者;著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清代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等学术论文。
在文学上,著有大量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那一晚》《莲灯》《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等,另有译著《夜莺与玫瑰》。;郑振铎(1898~1958),字西谛,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旅居英、法,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化,开始致力于向中国人民介绍古希腊文学和文化;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教授;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 1949年起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不少人认为他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沈从文14岁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八骏图》,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文论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凭借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1949年1月,被聘为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曾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著有六部语言学专著以及20余部历史、地理、国际关系、青年修养等社会科学方面的通俗读物,其中《国学常识》《民主浅说》《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等文化普及读物,均曾产生过较大影响。;陈师曾,民国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以书画家兼作史论探讨,开中国绘画史研究之先河。先生为人坦荡热忱,与鲁迅、李叔同等民国大师皆为好友,发掘推崇齐白石更是一段画坛佳话。先生去世后,梁启超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他是易中天最为崇拜的史学巨匠,也是钱穆最为敬重的授业恩师,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他的一生史学著作丰富,尤其以《白话本国史》影响最大。;潘伯鹰(1904—1966),安徽怀宁人。字伯鹰,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別署孤云。早年从吴闿生学习经史文词。民国间私淑著名学者章士钊。建国后任教同济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鉴定名家谢稚柳共事。因得陈毅赏擢,在上海市政府任参事,与学者书家沈尹默等共同筹创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抗战胜利后回杭。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收起]
评论0
扫码下载网易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