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他是易中天最为崇拜的史学巨匠,也是钱穆最为敬重的授业恩师,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他的一生史学著作丰富,尤其以《白话本国史》影响最大。;胡云翼(1906—1965),原名胡耀华,湖南桂东县人,著名词学家,中国古典文学研...
[展开]
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他是易中天最为崇拜的史学巨匠,也是钱穆最为敬重的授业恩师,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他的一生史学著作丰富,尤其以《白话本国史》影响最大。;胡云翼(1906—1965),原名胡耀华,湖南桂东县人,著名词学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重量级学者。胡云翼在20世纪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尤其为宋词的普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新著中国文学史》《中国词史大纲》《宋词研究》《唐代的战争文学》《唐诗研究》《词学ABC》等。;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研究领域: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主要代表作品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儒学概论》、《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等。;张晓芒,1955年生,山西太原人。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著作有《先秦辩学法则史论》、《点燃创造的太阳》、《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古代论辩艺术》、《惠施、公孙龙与三晋名家》、《创新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训练》、《诡辩:思维的陷阱》、《墨子的平民学说》等。
参与编写、主编、合著有《普通逻辑基础教程》、《历史与现实:世界文化多元化研究》、《实用辩说丛书》、《人类文明系列丛书》、《批判性思维》、《中国古代圣贤语录》等书。发表学术文章80多篇。;郑振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1919年正式在文坛崭露头角;1927年旅居英、法,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化,开始致力于向中国人民介绍古希腊文学和文化;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因飞机失事去世。;张朝山,历史学教授,明史研究学者。自学生时代起,便对明朝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从事明史研究后,发表多篇文章,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历史。;潘伯鹰(1904—1966),安徽怀宁人。字伯鹰,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別署孤云。早年从吴闿生学习经史文词。民国间私淑著名学者章士钊。建国后任教同济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鉴定名家谢稚柳共事。因得陈毅赏擢,在上海市政府任参事,与学者书家沈尹默等共同筹创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抗战胜利后回杭。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许向乾,清史研究博士,历史研究学者,发表多篇史学文章,文风以犀利见长。许向乾其人不仅对正史了如指掌,对野史也是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历史不仅能前人为鉴告诫今人,更是今人积累人生经验,提升智慧的不二法宝。;杨朝明,1962年出生,历史学博士。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
代表作有《鲁文化史》《周公事迹研究》《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等;主编有《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释》,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11月26日到曲阜考察,来到孔子研究院,看到这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蒋廷黻,中国知名历史学家。1895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一个中等农家。1912年,赴美入密苏里州派克学堂接受中等教育,3年毕业,转学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主修历史,获文学学士学位。之后,他曾应基督教青年会之征赴法国为华工服务。1919年夏,复返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历史。当时该校历史系人才鼎盛,教授都是第一流学者,斩露头角的是海斯教授,蒋廷黻跟从其研究,1923年获博士学位。
同年,蒋廷黻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1929年,转人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1935年,出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36—1938年,奉派驻苏俄大使。1944年,出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代表及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1947年,任国民党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57年,当选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1961年冬,任国民党驻美大使。1965年退休,同年,殁于美国纽约市。
在政界,他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在学界,他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山之人和中国近代外交史的拓荒者。蒋廷黻先生的历史研究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近代史领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收起]
评论0
扫码下载网易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