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是否把本书放入书架

放入书架取消

第13章 第一卷 上

%确定

快捷键
  • 全屏阅读f11
  • 翻页向前向后
快捷键
  • 全屏阅读f11
  • 上下滚动向下向上
  • 上下翻页pagedownpageup
该书暂不支持在电脑端阅读。请下载安装客户端

第13章 第一卷 上

第一卷 上

方舆志

沿革

昭通在唐虞三代均属要荒之地,声教未及。自前汉始设郡县,嗣后叛服无常。元、明[朝]虽内附,亦羁縻而已。自清雍正间改土设[流]官,移蜀隶滇,统率五属,控制边疆。其间,区划之周密,建置之精详,规模宏廓较前代有加。唯溯古今之变更,治乱之始末,爰条举时代以作历史之考证焉。志《沿革》。.

唐虞荒服地。

夏商梁州域。

周为窦甸地。

汉武帝遣唐蒙通西南夷,设朱提县,属益州犍为郡。案(同“按"):旧志以昭通为牂牁郡属,无县名。考《汉书·地理志》:“犍为郡县十二,僰道、江阳、武阳、南安、资中、[资阳]符、牛牌、南广、汉阳、郁邬、朱提、堂琅。考僰道今为叙府属,江阳为泸州,武阳为眉州彭山,南安为夹江,资中即资州,资阳、符为合江,牛鞞为简州,南广为珙县、镇雄,汉阳为庆符,郁邬为威宁,堂琅为东川,朱提即昭通也。汉志:群舸郡属县十七,唯镡封即广南、广西境;平夷即平彝,亦资孔境;宛温即宣威;夜郎即沾益、宣威境;谈稿即南宁平彝;都梦即广南。仅六县属云南,余十一县均属贵州安南。则昭通之非群舸,《通志·博考舆图》确有定论。或以朱提为屏山县地,非是。《一统志》以乌蒙府有银矿之饶,朱提山即在其境,故世谓银为朱提。查昭通境内产银者有乐马厂、金沙厂、铜厂坡等处,唯乐马厂较旺,以此得名。

后汉仍为益州,置犍为属国都尉。《汉书.地理志》:“永初元年(107)置,别领朱提、汉阳。”

蜀汉分犍为,置朱提郡。

晋武帝分朱提郡,置南广郡(南广即今镇雄)。

宋仍为朱提郡,属宁州。

齐初为南朱提。[南齐]永明五年(487)设北朱提,延兴元年(494)又置朱提。

梁陈俱没于蛮,郡废。

隋开皇[年]中,改置曲州,大业初[年]废。

唐武德初复置曲州,冶朱提,属于戎州都督府。自天宝[年]后,南诏崛起,有乌蛮仲由牟之裔阿统居此,传十一世,为乌蒙部。

宋封阿杓为乌蒙王。

元初归附,置乌蒙路。寻改总管府,又改乌蒙宣抚司,后升为宣慰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土司阿普降顺,即其地改为乌蒙军民府,世其职。属四川省列四土司之一。

清初归附,仍为土府。至雍正五年(1727),滇总督鄂尔泰欲改土归流。土司禄万钟惧逃四川,捕获贷死,以其地置郡,改隶云南。大关设通判;芒部改为镇雄州,以州同驻彝良,州判驻威信;设永善县,驻米贴,俱属府辖。

[雍正]八年八月,鲁甸土酋禄鼎坤子万福叛,杀官据城,勾引凉山蛮过江,并东川、镇雄俱各响应。总督调川黔兵及滇军进攻,十二月讨平逆党。遂废天梯土城,另建今城于二木那(亦名朴窝),易乌蒙为昭通,设恩安县,治附郭。大关设同知,移通判于鲁甸。盖昭之为地自汉洎唐,属郡属州迭相更变者六百余年。自唐迄明沦于蛮夷,为路、为府,叛服靡常者亦六百余岁。自雍正五年改设流官,知府、知县至清末无变置者又一百九十余年矣。

疆域

昔黄帝画野分州,经土设井,得百里之国万区。盖自帝都以至郡邑莫不各司其地,各任其职,是以庶务咸理。昭之为地,在滇川黔之间。昔为猓夷所居,其界址无可考。自汉设县,至六朝及隋,均属羁縻。唐为乌蒙部落,宋以后则成割据。元明虽为路、为府,仍归禄氏管理。其幅员宽窄、疆界纵横,简策未详。及雍正五年改土隶云南,设流官,其地列人版图,经界既正,户口新编。此后疆域攸分,暨[雍正]八年之叛,再为平定,至今则未有更改矣。志《疆域》。

昭通位于京师之西南五千七百二十里,在云南省东北隅,距会垣(省城)七百九十里。以昔日府界言,东至贵州威宁县之小营盘六十里,南至东川牛栏江交界一百三十里,西至金沙江界四百九十里,北至四川筠连县界五百里,东南至朱仙背与威宁分界四十里,西南至威宁县界九十里,西北至四川雷波县界四百里,东北至永宁县界五百里。东西广五百五十里,南北袤六百三十里。附郭恩安县界东至小营盘与威宁分界六十里,西至金沙江与鲁甸、永善分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大水塘交鲁甸界四十五里,北至出水洞交大关界一百三十五里,东南至朱仙背接威宁界四十里,西南至干田接鲁甸界四十五里,又至板板房四十里,西北至高桥接大关界七十里,偏西至黄泥坡接永善界七十里,东北至分水岭交葬良界九十里,北偏东至洛泽河交彝良界七十里。全县面积纵二百二十里,横一百八十里,合计一万四千三百[平]方里(并西三区插花[地]合算在内)。

形势

《易》日:“王公设险,以宁其国,则地利重焉。”周官司险,掌山林川泽之阻要,必周知扼塞,乃能戢寇盗而安民生也。昭通位滇东北隅,地连川黔,五方杂处,内制七邑,外防巴蛮,上接东[川]巧[家],实滇边之屏障。故前清设总镇于此,资调度而谋防守焉。旧志言昭之地形重山环壁,内渗四角,外罗周元,腹平边峭,形类盘盂似也。然以永[善]、大[关]各属而言,昭为高原,险阻皆在外县,就本境论,东南与威宁接壤,有诸仙背可扼,西三区地方辽廓(阔),山高林密,实深忧虞;南邻威[宁]鲁[甸],地多平原,无险可守。唯北接彝[良]大[关],为通川要道。而鹦哥嘴峭壁嶙峋,界限天然;其次则闯沟两山屹立,清末筑关于此,势甚雄峻。若外县有警,犹可自固也。然论制昭大要,非仅自固,亦必驻以大员,统兵镇摄,循序布置,夫而后乡里安而民生聚,道途靖而商旅通矣。志《形势》。

气候

昭通地居极高之平原,海拔约二千米突,气候较寒。夏季最高温度达华氏八十四五度,隆冬时常降至冰点下,春温和而秋凉爽,但气候多受北风之影响。当天气晴暖之日,遇北风骤起或雨水下降,即变为寒凉,温度亦随时低降,昼夜相差至二十余度,甚或一日之间四序咸备,寒暖互易,裘葛并用。故冬季尤为严冷,非火不暖耳。

气温:较昆明平均温度低十六七度,较鲁甸低八九度。永善(莲峰)、镇雄地势稍高,故较昭犹寒。大关地据山腰,故较昭稍暖。彝良、盐津、绥江地滨河岸,气候较热,夏日人不胜衣。昭境气候之寒冷,实地势使然也。

风向:昭境季、候风每半年一易其方向,当三、四月至八、九月间,因日光直射赤道北,气压甚低,空气向北流动,故多西南风;九、十月至次年二、三月间,日光直射赤道南,气压甚高,北方冷空气向南流动,故多东北风。但北岭居高临下,形势狭长,又因大关、角奎两河崖谷深下,炎热如焚,冷空气被最低气压所迫,溯河谷向上流动,其力甚劲,高原无可障蔽,故北岭时见白雾弥漫,而朔风即来,砭人肌骨,气候亦因之而寒冷,或早南晚北,方向互易,故方向无一定之标准。

雨量:昭境在初改[土归]流之后,土旷人稀,林木丰茂,不乏泉流,雨水滋多。冬季霜雪最盛。《通志》谓土沃泉甘,谷宜晚稻。此仅就初[开]辟时言之也。厥后移民渐多,人口顿增,变林地为农场,迨木材需用甚广。复四处滥伐,遂使高山峻岭竟成濯濯。泉源稀少,雨阳不时。每当夏秋之季,遇东南湿风一至,霪雨旬月不止,河川泛滥,秋成减收,实森林缺乏之所致。

霜雪:先年较近日为多,农民习惯以十月朔日至望日视降霜之多寡,卜来岁之丰歉,历验不爽。降雪量最多至十余次,少则五六次,尝积至一二尺深,故称瑞雪。然俗谚以清明节断雪、谷雨断霜,否则伤害禾稼。结冰多至十余次。忆前三十年隆冬时,尝见三多塘、月牙塘等水面坚冰凝结,厚至数寸,儿童等游戏其上均不能损坏。近年来霜雪仅降二三次,结冰一二次,抑且霜雪不时,隆冬温暖如三秋,往时杏、梨、桃、李必至春分节始花,今则立春后连枝吐艳矣。其天时之变异欤?地气使然欤?抑人稠地密,烟火骤增,与阴阳相感召而然欤?

附土质

昭郡自改土以来,人民均以农业为本。虽山岭多于平原,土地之利用则广。唯地质有异同,初无真确鉴定。兹特考县城附近地质,均粘土岩及石灰岩所构成,而粘土岩露出最多,石灰岩居下层。东北韭菜坪、凉风台等处,位于粘土岩之上多片麻岩、水成岩,县西老鸦岩一带,多火成岩,露出为石英粗面石。东乡地层多古生层,为粘质壤土。其中粘土百分之七十,壤土百分之二十,石灰土百分之十。南乡地层较新,即冲积层,至近世始由湖底堆积而成者也。为沙壤土、腐植土所混合,其中沙壤百分之七十,腐植土百分之二十,粘土百分之十,宜充分排水。西乡高山多古生层,平原多新生层。高鲁河沿岸、洒渔河平原为原生土、冲积土、石灰土、腐植土混合而成。其中粘土百分之四十,壤土百分之六十,故吸收、保水力极强。高山为石英、云母所混合之砾土,保水力弱。间有长石、角闪石并细土所成之高原,最宜于造林、畜牧。北乡近城为新生层,山岭多原生土。利济河沿岸系冲积层,为粘质壤土、石灰土所混合,故最肥沃。小堡子(今靖安)居洒渔河下流,多粘壤土,其中粘土百分之二十五,壤土百分之七十五;下层为原生土,故吸收、保水力均强。其他如五马海以下,地层较古,为粘土岩、火成岩所构成,石英、云母居多,沿河纯系砾土,唯阴雨日多,植竹易活而繁茂焉。

100%
编辑推荐
上下滚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