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灭亡之后、“宁汉合流”之前,中国实际上的掌权者,就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并非单指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而是指由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所形成的“北洋新军”体系。 北洋军阀的历史,正应了那句老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帮出生于旧时代的武人,以旧时代的思维和手段,维护着新时代的政治模式。于是,我们看到电文满天飞、府院闹剧、尘土飞扬的北京城和庄严肃穆的总统府,就像是上演着一场又一场堂会,武夫们挥舞着长枪,光鲜亮丽地进入北京城,又灰溜溜地离开。这个时代吵嚷着开始,又伴随着一声轰鸣落下帷幕。
李汝珍著的《镜花缘》包括:武后催花 百花遭贬;唐敖出洋;君子国与大人国;劳民九国游记;从黑齿国到长人国;白民国与淑士国等内容。 本书可分为两部分,前五十是写主人公唐敖科举落弟,心存失落忧郁之感,既跟随妻弟林之洋出游海外,在船工多九公的导游之下,遍观海外四十多个国家的奇人异事,后入小蓬莱求仙不返。花神之首百花仙下凡托生为唐敖之女名小山。唐小山思父心切,就出海寻找,在小蓬莱意外得到“天书”一卷。后五十是写武则天首开女试,遭贬的百花之神皆及第,又在人间重聚,后唐小山又重进仙山。结尾写唐中宗李显复辟,武则天又下诏明年重开女试。
1903年,刘鹗以“洪都百炼生”为笔名开始发表这部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被鲁迅先生评为“摘发所谓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此本附录《老残游记》续集遗稿(九回)及《老残游记》外编残稿、《老残游记》自评,为读者解读此书提供 多信息和资料。
清朝末年,乞丐陈六子混入通和染坊,改名陈寿亭。寿亭天资聪颖,偷学会了染布的手艺,并出任染坊主槽兼经理。十年后,由于寿亭经营得法,通和染坊成了周村最大的染坊。而寿亭并未满足,他同张店大户在青岛创办了大华染厂,走上工业印染之路。“九一八”事变后,寿亭断然拒绝了与日本商人的合作,借着抵制日货运动,以及与上海林氏印染厂的合作,进一步发展为印染界的大亨。怀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并在民族印染同行的大力协助下,一举逼迫汉奸印染厂倒闭。可当战火燃起,面对国家的孱弱,寿亭只能付诸绝望的微笑……
《唐人小说》是一部唐代小说选集。1929年左右,汪辟疆先生有感于当时流传的唐代小说文献质量低下,希望加以整理,使其恢复旧观,这促使他开始搜集、校勘、考证唐代小说。汪先生所取篇目以许刻《广记》为主,搜集了现存唐代小说的大部分重要作品,结合多种文献进行校勘,并于每篇后附加按语,对作者、成书时间、故事源流等做了必要的考证。本书在内容上大致涵蓋了唐人小说创作的所有题材,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原貌,呈现了唐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拱卫故都平城的六镇兵变敲响了北魏帝国的丧钟,战争带来了血雨腥风和无尽的黑暗,却有一缕微弱的光芒闪耀在一个小小边镇,谁也没想到,这里将诞生光芒万丈的隋唐盛世的开创者!公元524年深冬,北魏王朝平灭六镇叛乱之后将流民迁徙河北,却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生计,引发六镇流民兵变,怀朔镇将领葛荣在左人城起兵造反,渐变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浩大的流民起义。杨祯在左人城中收留流民,被葛荣攻破,杨祯战死,儿子杨忠流落南梁投靠关中侯陈庆之。从左人城逃出的铁匠小猴子,游历大漠,发誓锻造出最为锋利的兵器。杨祯之弟杨闵带领河北百姓在黄河北岸建造了一个新的坞壁:枋头坞。三年后,拥兵百万的葛荣称帝,将要渡过黄河,攻打洛阳,处于渡口的枋头坞首当其冲,又一次面临浩劫。流落南梁的杨忠,在战争中逐渐成长,奉梁帝萧衍之命率领三百梁军护送北海郡主吕桃儿返回北方,驻防枋头坞,射杀葛荣大将任褒,协助枋头坞百姓击退了葛荣大军的进攻。
《说岳全传》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凡二十卷八十回。全书前六十回极力描写岳飞之精忠报国,岳家军作战之无往不克,秦桧之奸邪误国,兀术之恃宠横行。虚实相生,读之令人激昂、捧腹、扼腕。后二十回则写第二代岳家军之崛起,以及岳飞等人沉冤得雪。尽为虚写,读之大快人心。
细细讲述明朝荡子皇帝朱厚照的一生,明史专家陈梧桐、清史专家陈捷先、明史专家毛佩琦 联袂推荐。《正德风云:全两册》小说以明代荒唐皇帝朱厚照为主要人物,遵照历史原本的发展脉络,加上文学血肉的合理填充,充分描绘了以正德皇帝为中心的各类人物。作者在写作中参考了明代官方文献档册和私人的诗文别集,对政事、人物进行了细微分析和宏观论述。
河豚的滋味为何值得“拼死一吃”?宋朝大受欢迎的厨娘究竟有何巧思?名目众多的宫廷御膳竟不如民间一碟炒肉丝?既爱吃又懂吃的高阳化身美食家,通过亲自品尝、亲身实践,多方考据,旁征博引,对流传已久的珍馐美馔与背后的历史文化、掌故趣闻加以点评。跟随高阳的文字,赴一场美食与文化的饕餮盛宴。
王志国著的《三燕王朝》所讲述的故事,发生于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选择的是建立在辽西的前燕、后燕和北燕三个国家,依据的是那一时期的历史主线和民间传奇,描写的是慕容氏鲜卑人从崛起、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展示的是一段三起三落、跌宕起伏、威武雄壮而又荡气回肠的历史,品味的是流传千年之久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传说。走进那段历史,与书中人物一起体会酸甜苦辣,相信会让你眼前一亮,深受启迪。
奉系军阀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前,这时的奉系军阀江湖气更浓,按照绿林的方式管理队伍,打仗的时候往往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纯粹是打群架的套路;第二部分是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后,张作霖在东北卧薪尝胆,部队也逐渐走向正规化,到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入关的奉军已经是一支铁打的部队;第三部分是皇姑屯以后,少帅张学良掌管东北军,此时的东北军就不再是军阀部队,而是国民革命军。如果打个比方,皖系军阀是一帮政客,直系军阀是一帮秀才,那奉系军阀就是一帮混不吝。皖系军阀要打仗,必然是先找人借钱,有了钱有了枪有了优势才敢开打;直系军阀是先开会,怎么打都商量好,然后点兵派将出去开仗;奉系军阀则不然,张作霖只要拔出枪来跳到桌子上,奉军摔了酒碗抄起家伙就能出去干。直皖军阀是“说完了再打”,而张作霖则是“打完了再说”,所以北洋军阀中真正靠枪杆子说话的,其实只有奉系这独一份。
一部写透中国古代官场的百科全书式小说:执金杯饮酒的狂狷儒士,只身逃婚的叛逆才女,酷爱男风的名门基友,隐居山林的真儒贤人,死磕科考的哭号童生,招摇撞骗的冒牌诗人,劝女殉夫的礼教狂徒,从淳朴上进的孝子变为贪婪虚伪的卑鄙之徒。全书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九十多位,一张张面孔似曾相识,一个个故事独立又精彩,读起来轻松畅快,犹如身临其境。
皖系之所以能够在袁世凯去世后迅速上位,是借由段祺瑞的个人能力,从而占据了人数上的优势,形成了北洋军阀ZUI早也是势力ZUI为庞大的军阀派别。皖系军阀当国期间,段祺瑞提出了“武力统一”,希冀以“统一”作为驱动官兵舍生忘死的救命稻草。但是,先天营养不良、后天发育畸形的皖系军阀,根本无力推动战争机器的前进,“武力统一”没有帮助皖系军阀抵达顶峰,反而促成了它的过早衰败,以北洋军阀正统自居的皖系军阀在独断专行中走向消亡。对皖系来说,打破了旧的秩序,却又想要利用旧的秩序维持新的面貌,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路线。
隋朝末年,炀帝荒淫无道,奸臣专权朝政,天下大乱。侠士李靖欲投身报国,来到长安拜见杨素却险遭杨素毒手,幸得杨府歌妓红拂女冒险搭救,亦有反隋义军首领虬髯客鼎力相助,三人一见如故。虬髯客本意在天下,直到结识了气度不凡的李世民……风尘中自有侠义豪情,患难中当见肝胆相照。李靖、红拂、虬髯客三人,在乱世中施展才华,成就一番霸业,后世敬称其为“风尘三侠”。
鸦片战争爆发后,外来思想不断涌入,国家弱而商业盛,胡雪岩、乔致庸、盛宣怀等一批晚清巨商强势登陆历史舞台,然而在众多的商人之中,却没有一人可与他相比,他被李鸿章誉为是清廷的国库,被老百姓称为钱王,被《时代周刊》列为19世纪末全球第四大富豪,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一品红顶商人——王炽。他用一根扁担挑着货物贩卖做起,而后在乱世中组织马帮,在中国古老的茶马古道上,用他的机智和勇敢,于川滇之间闯出了一片天地。在对待政商关系上他坚持“官之所求,商无所退”的法则,在生意场中他又秉承“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理念,虽逢乱世,却如鱼得水,涉足各行各业,吃遍政商两界。终成一代“钱王”。
本书改编自经典唐传奇《李娃传》,高阳在其中又加入了大量可考证的细节,使小说内容更为丰富、故事逻辑更为合理、人物刻画更为丰满。书中的自序《历史·小说·历史小说》表明了高阳创作的初衷,是理解他之后的创作理念、写作手法的关键一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长安三内九衢,两市百坊,繁华富丽,天下无二。长安一百一十坊,又以平康坊是“风流薮泽”,使多少才子王孙一掷千金、流连忘返。出身五姓望族之一的荥阳郑徽,进京赶考,在平康坊与艳冠长安的名妓李娃相顾倾心。可温柔乡亦是英雄冢,郑徽金榜无名、床头金尽,而随后的挚友之死、李娃“背叛”、父亲毒打使郑徽终于沦落为街头乞丐。机缘巧合之下,李娃与乞丐郑徽相遇,同时下定决心重塑郑徽。当郑徽功成名就之际,李娃作出了她早已想好的选择……
《王阳明:让良知自由》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其笔触有一些散文的意味,颇为通俗易懂。文章代入了一些作者自己的个人情感,其所讲述的权谋、文学、哲学方面的篇幅较为均衡,深入浅出,对王阳明的描摹入木三分,对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两大学术核心有着个人视角的独特剖析和独到见解。
《不容青史尽成灰:分裂到统一》一书用独特的视角,从微观的角度讲述了春秋到战国这一时期的历史。作者提炼古今史料,用通俗风趣的写法,详细地描绘了春秋战国时期小国崛起、诸侯争霸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生动地描述宋襄公、吴起、赵奢等各具人格魅力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奋斗经过。让读者从这一系列各具魅力的人和事中感受到春秋战国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进程。
本书以大量抗战亲历者口述回忆为主线,同时结合战役实地寻访,使读者在阅读抗战老兵真实的经历中,亦可以对他们所经历之历史背景、战争经过等有系统了解,力求还原最真实的抗战。作者以细腻的笔法,立足于记述真实历史,对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战场与盟军共同对日展开战略反攻等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细节也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全书以丰富的口述历史为基础,力求为读者呈现抗日战场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振奋精神的同时,也能触动人的心灵,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拱卫故都平城的六镇兵变敲响了北魏帝国的丧钟,战争带来了血雨腥风和无尽的黑暗,却有一缕微弱的光芒闪耀在一个小小边镇,谁也没想到,这里将诞生光芒万丈的隋唐盛世的开创者!公元524年深冬,北魏王朝平灭六镇叛乱之后将流民迁徙河北,却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生计,引发六镇流民兵变,怀朔镇将领葛荣在左人城起兵造反,渐变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浩大的流民起义。杨祯在左人城中收留流民,被葛荣攻破,杨祯战死,儿子杨忠流落南梁投靠关中侯陈庆之。从左人城逃出的铁匠小猴子,游历大漠,发誓锻造出最为锋利的兵器。杨祯之弟杨闵带领河北百姓在黄河北岸建造了一个新的坞壁:枋头坞。三年后,拥兵百万的葛荣称帝,将要渡过黄河,攻打洛阳,处于渡口的枋头坞首当其冲,又一次面临浩劫。流落南梁的杨忠,在战争中逐渐成长,奉梁帝萧衍之命率领三百梁军护送北海郡主吕桃儿返回北方,驻防枋头坞,射杀葛荣大将任褒,协助枋头坞百姓击退了葛荣大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