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掌握有限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点;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东部战线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本书对整个战役展开了详细的叙述,对于军事读者有比较高的资料的价值。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系列内容包括:日本通史、英国通史、拜占庭帝国通史、加拿大通史、德国通史、法国通史、俄罗斯通史(1917-1991)、印度通史、巴西通史、土耳其通史、泰国通史、埃及通史、柬埔寨通史。
本书是一部以《明史》为基础的历史小说,分为上、下两册。全面展现了大明帝国开国后波云诡谲、血雨腥风的历史画面。刻绘了朱元璋在创业、守成和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其性格、手段和策略的不断转换;描摹了围绕在这位开国皇帝身边的元老和勋贵们,他们的暗中较量、相互扶持或彼此构陷,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消长。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大明宫廷和市井生活画卷。
《柬埔寨通史》是中国东南亚历史研究权威段立生教授的力作,展现了柬埔寨从上古时期、扶南王朝、吴哥王朝、真腊时期、柬埔寨王国,到法国的殖民统治、柬埔寨的民族独立运动、西哈努克领导下的柬埔寨王国、朗诺统治下的高棉共和国、红色高棉执政时期和当代柬埔寨等各个历史阶段。柬埔寨的历史,是一段辉煌与屈辱杂糅、统一和分裂交替的历史,柬埔寨人民既创造了惊世骇俗的成就,也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伤痛。从最早的扶南王国,到强盛之时的“富贵真腊”,柬埔寨曾经雄踞一方,堪称当时东南亚地区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中心之地,俨然一副泱泱大国之势。但盛极而衰,13世纪末,强邻入侵,连年战争,导致国破家亡,民生凋敝。而后长达90余年的殖民统治更是耗尽了柬埔寨的昔日荣光。近代以来,国内外势力又轮番登台,不同派别间你争我夺,柬埔寨人民在追求民族和国家独立之路上举步维艰。时至今日,柬埔寨王国终于实现了统一和独立,曾经的疮痍渐渐愈合。犹如涅槃的凤凰,柬埔寨在浴火重生后熠熠生光,成了东南亚地区的耀眼新星。
《日本通史》讲述了日本列岛和日本人的形成以及“日本”的由来,剖析了日本独特的“摄关政治”的形成、构成日本二元政治的“武家政权”的建立,叙述了从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到德川将军“元和偃武”的日本统一,描述了传承至尽的神道教、物语、和歌、俳句、浮世绘、猿乐、屏障画等独特的日本文化,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风云激荡的现代化进程。论述了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逐步扩大以至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爆发,陈述了“东京审判”的历史史实,分析了日本战后政治“55年体制”的解体,追踪了日本战后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足迹。
全书阐述了英国的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了英国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作者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自问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是西方“史学之祖”希罗多德撰写的西方第一部历史学巨著。书中不仅记述了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叙述了各国各地区的地理形势、经济生活、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等等。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不仅是西方史学的奠基之作,开创了西方历史写作中的叙述体体裁,而且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文化史著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从中国、朝鲜、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强取豪夺了大量黄金、古玩等稀世珍宝,并将其分批掩埋在了热带丛林和深海珊瑚礁中。它们以天然地势作屏障、以血色骷髅为路标,使得世界各地的掘宝者得以寻迹而来。可是,当时埋藏珍宝的人无一生还,后来去探寻宝藏的人不是疯掉了就是失踪了。时间久了,这笔闪射诱人光芒的宝藏就变成了一个传说。时隔多年,很多当年的军事战犯被莫名地无罪释放,富甲一方,很多政府首脑、地方官员一夜暴富,生活穷奢极欲,还有的甚至参加了总统竞选……这些悬念,都可以从《指向死亡的宝藏》中找到答案!
以开阔的视野,明快简洁的笔调将一部世界强国从成功走向辉煌的历史有条不紊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部经典著作,不仅具有非凡的吸引力,也具有非凡的价值。字里行间充溢着生命的活力与激情,让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间的足迹。明显地感受到世界历史的脉搏。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第一本探讨这个问题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外国人的中国观,因此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共总结了二十七条中国人的特性,引证丰富、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有据。
张鸣这本随笔,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在这本书里,辫子、烧狗、燃放鞭炮、洋人的膝盖以及拳民的秘密都被作者拿来当话题,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然后通过这些命题,揭露了历史的另类真相,还原人性假面。
本书是张居正对《资治通鉴》的讲评和解析,每一段《资治通鉴》原文的后面,都附上了张居正的点评,可谓字字珠玑,饱含深刻的哲理。张居正曾先后担任明穆宗隆庆皇帝的侍讲侍读,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知经筵官,可谓两代帝师。全书上起三皇五帝,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涵盖面极广,文学性极高。
这本《史纲》不过是对过去百年内地质学者、古生。物学者、胚胎学者和任何一类博物学者、心理学者、民族学者、考古学者、语言学者和历史研究者的大量活动所揭示的现实的初始图景加以通俗的叙述如果认为它在任何意义上超过了这一点,那就是荒唐的。
《欧洲大历史》由现代历史学家何炳松所著,作者以美国名史家鲁滨孙(James Harvey Robinson)与比尔德(Charles A. Beard)的经典著述为蓝本。融合中西史学理论,经过精心的剪裁与编排,呈现十七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挖掘欧洲历史进化之陈迹,洞悉过去、现在、未来之联系,以达博古通今之目的。
《百弊放言》以民国初期的社会史实为背景,披露了上自官府衙门,下至妓院赌场中各色人等唯利是图、营私舞弊、为非作歹的种种丑恶行径。书中虽以揭示黑幕遮盖下旧中国社会各界的种种弊端为主旨,但也收录了许多看似荒谬离奇,实则确有其事的丑闻。作者用犀利的文字,独特的眼光,层层揭露,逐一曝光,使今日的读者认清了作弊者的丑陋嘴脸,了解了其作弊时的鬼蜮行径,并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昔日的社会。
大家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科技密码。本书则通过文物,从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酒等人类的实践活动入手,探讨古人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应用:青花瓷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氧化钴的含量,造纸术的改进是因为采取了碱液蒸煮制浆……挖掘文物背后的科学原理,了解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与智慧,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光时刻,让文物在化学中活起来。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本书是一位世界一流古典学家凝聚了50多年的工作成果写成的一部全新的罗马史。作者选取罗马的政治枢纽“罗马元老院与人民”(SPQR)为切入点,巧妙而深刻地以公元前63年西塞罗对垒喀提林的事件开篇,充满热情地向读者讲述了罗马的故事。《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凯尔·哈珀将宏大的历史叙述与最为尖端的气候科学和基因研究结合在一起,指出罗马帝国的命运不仅是由皇帝、士兵和野蛮人决定的,也是由火山爆发、太阳周期、不稳定的气候以及致命的病毒和细菌决定的。他从罗马帝国的二世纪的巅峰时期一直叙述到七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支离破碎的局面。哈珀描述了罗马人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下如何复苏,又如何再次面临危机,直到再也无法承受“小冰河时代”和反复爆发的鼠疫的打击。
大家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科技密码。本书则以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力学、光学、声学、热学、电和磁)为纲,拣集与其相关的文物,探讨古人对物理知识的发现与应用: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的振动机制,应县木塔“千年不倒”的结构性力学设计……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科学原理,发现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与智慧,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光时刻,让文物在物理中活起来。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的代表作之一。托克维尔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大量史实的研究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以及大革命较之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更彻底、更激烈的原因。本书研究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法国人民对封建权力的憎恶要远胜其他国家?为什么当时的法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彼此相似,又更彼此分离、漠不关心?旧君主制最为鼎盛的时期就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为何这种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脚步……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能给后来者以启迪,让后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有所警醒,它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此书具有深远的意义,必定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与震撼,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做一个以史为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