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托尔斯泰作品权威译者、研究者王志耕先生翻译、精选的托尔斯泰思想名篇,汇集了托尔斯泰对于社会、生活、理想、善恶、处世、婚姻等方面的精彩论述,是理解托尔斯泰思想精髓的必读书目,将使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处事方面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即使是最苛刻的鉴赏家,也不能否认唐卡的绚丽。唐卡即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它既是藏族绘画艺术,也是藏传佛教的宗教艺术,不仅反映了藏民族的文化、历史、科技、神话传说以及雪域美丽的自然风光,还隐含着佛陀教法的密喻,堪称解读藏地之美、藏密之秘的“藏地密码”。
徐氏颇善书法,日事临池。据云其时本拟为探花,因慈禧见其字过于遒劲,度之必为龙锺老者,不堪任用,故将其移置二甲八名。《笔法探微》为徐氏执教于岭南大学所编授课讲义。当时传统书法技艺受到西方艺术冲击,且“古有言笔迹之书,而无言笔法之书”,“今人或有思创作者,又患不知笔法,信手涂鸦,徒成恶道。使笔法之微妙终无述焉,则书或几乎息矣”, 徐氏鉴于此而成是书。全书包括总论、执笔法、笔力及附录等部分,由梳理考辨传蔡邕著《九势》、卫铄著《笔阵图》等文献入手,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书法用笔之法。在看来,虽书中部分观点不无可商之处,然多数笔法解析依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笔法探微》初刊于民国二十年(1921),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印行。此次出版,即据此本为底本予以标点整理。为便于阅读和理解,书中随文插配了相关图片,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这天,一名打扮怪异的保姆敲响了神探狗狗家的大门,自称“怪可疑夫人”,是全世界最棒的猫咪保姆。看起来有点眼熟嘛……咦?“她”不就是……天啊,危险!可是此时,神探狗狗已经跑远了,他急着去电影《狗狗侠》的拍摄现场负责保卫工作。那是第一部以神探狗狗为原型改编的电影!“怪可疑夫人”到底是谁?“她”的阴谋会不会得逞?电影究竟能不能顺利拍摄?快快翻开书本,寻找答案吧!
《哈姆莱特》讲述了丹麦年轻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杀死叔父,并最终在宫廷决战中中毒剑身亡的故事。乐观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一直视自己的父王为偶像,视自己的父母为模范夫妻。然而,世事难料,父王暴卒、母后改嫁他人这一晴天霹雳突然向他袭去,一场复仇大计由此展开。
本书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系列教材”(新版)之一,系统讲述了黑白摄影的基本理论和拍摄技术,对黑白影调再现的基本原理、照相机和滤镜的选择、黑白暗房的设置、黑白胶片的选择和使用、黑白胶片的冲洗技术、黑白相纸的选择、黑白放大的技法、“区域系统”理论的应用以及黑白照片的长久保存处理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讲解。本书是国内著名摄影家、原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冯建国教授撰写。
《音乐的故事》评述了世界音乐史上各个时期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在众多人物面前,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平易近人的语气、独特的犀利目光,对西方音乐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静心读来,高雅的音乐,经典的旋律,名垂乐史的大师,仿佛就在你的身边。该书逻辑和条理清晰,读者可以读一本故事书的状态来品读房龙的音乐思想,并由此大体把握欧洲音乐史的发展脉络,知晓那些光鲜的音乐家的别样人生。
人们现今所看到的唐卡,也称之为布画,始兴于佛教传入西藏之后,伴随着佛教在西藏高原的弘传,外来文化艺术渗透,为唐卡艺术注入新鲜血液。她一方面发扬更新原有艺术特色,一方面吸取汉地或印度、尼泊尔等地之艺术精华,久而久之,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唐卡,是以严麻布或粗布作为底布,较为珍贵者是以丝绸作为底布。
本书是日本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的一次创作总结和生活体悟的记录。想田和弘以创作“观察电影”著称,深度介入了日本社会的诸多公共议题,在国际纪录片界屡获好评。本书从其代表作《和平》《选举》《精神》的创作过程出发,呈现了前期构思、实际拍摄、后期制作及放映参展的流程全貌,通过讲述涌现其间的种种困难挑战、应对经验、巧合机缘和感悟思辨,详细地解析了拍摄“观察电影”的具体方法和创作理念。书中探讨的内容包括:纪录片的伦理与禁忌、纪录片的美学与技术发展、电视纪录片的思维陷阱、客观真实与纪录片的关系、独立电影导演的制作费和著作权等重要话题。想田和弘的作品风格质朴自然、坦率诚挚,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又充满人文关怀。他认为纪录片是“捕捉偶然事件的连续性,令作品升华的艺术”,这一观念投射到生活中则为“人生也是由偶然和碰运气组成的”。导演进入电影行业、与妻子相识、获得创作契机和灵感等经历都有着偶然的色彩,可以说对“偶然”的捕捉和珍视正是作者的处世哲学。
邓散木,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邓国治补文,邓散木提纲的《书法百问》一书为邓散木遗作,全书以问答形式,将书法学习中的基本常识予以展开,并随文配有图片,对于书法入门具有一定的价值。
摄影是造型的艺术,它的艺术语言是造型的语言,即通过光影和点、线、面、形的表现形式,对人、景、物的结构进行布局和安排。它的表现形式是光影、点线、面形以及颜色的构成。内容是人、景、物,人往往是主体。造型内容决定造型语言的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所以说,摄影的造型语言就是用来描绘摄影艺术作品的主体形象,表达摄影者思想感情和美学理想的重要表现手段。摄影的造型语言应具有鲜明性、准确性、表现性、明了性。运用造型语言时应舍弃多余、杂芜、含糊、偶然的东西,调动造型语言中的各种因素,巧妙地组织起来为塑造艺术形象服务。造型语言的表现力则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造型理解的程度。艺术形象通过造型的形式,直接反映了作者对事物的态度、思想感情和美学理想。
精选老舍各个时期的主要散文、杂文和译文作品。杰出的语言大师,无论写人、写景、写情、写事,感情真挚,爱憎分明;简而明,短而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且幽默诙谐,耐人寻味,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散文:《想北平》《大明湖之春》《一些印象》《又是一年芳草绿》《兔儿爷》等。杂文:《未成熟的谷粒》《多鼠斋杂谈》《文艺与木匠》《幽默的危险》等。译文:《出毛病的大幺》《基督教的大同主义》《战壕脚》等。
《中国茶画》是我国历代含茶文化内容的绘画名作集结。作者裘纪平十余年来搜集历代茶画近千幅,现精选四百幅,各图附简明文字,以唐、宋、元、明、清饮茶方式演变为序,展示宫廷茶宴、文人雅集、茶艺演习、名茶名器等品茶生活场景。《中国茶画》是一本中国茶文化连环画,直白好看。
《如何拍电影》是法国新浪潮著名电影大师克劳德·夏布罗尔畅谈导演经验的一部著作。克劳德·夏布罗尔以他几十年、上百部影片的制作经验,将片场内外的经历、所思所想、窍门娓娓道来。对于电影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简体中文版特别收录新的访谈片段,夏布罗尔在其中更是对其他导演发表了辛辣的看法。
这是一本看着看着馋虫会叫的书,这是一套读着读着心向往之的书。书中,蔡澜以寻味为目的,开启全球美食之旅。一路行,一路玩,一路吃,不仅仅记录美食、美景,更记录人生百态,体味人间烟火气。那味,是珍馐之味;那味,是美景之味;那味,是妙人之味。人间百味,非酸甜苦辣可以概括;世态万千,岂INTERNET可以尽览。若是不能亲历,那么自是翻开这套书,看蔡澜说说也好。追根溯源,寻味中国。从最熟悉的潮汕美食到念念不忘的青岛腌蟹再到香港亚皆老街的生活百态,感受热热闹闹的中国大食会,跟随蔡澜先生再来一次舌尖上的中国之旅吧。这本书按照地域饮食的特点,分有“粤味风情”“京韵悠长”“沪上味道”“鲁菜寻踪”“川渝争锋”“闽菜传承”“江浙吃鲜”“闽菜传承”“且歌且行”等9个篇章,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蔡澜版的“中国美食地图”。
这是一本关于摄影思考的杂记,这本书中试图讨论三件事:一是摄影的意义与目的;二是从“糖水片”这个现象出发去观察当下摄影的发展;三是摄影当下的状态与正在发生的变化。这本书没有谈论任何关于软件或者硬件的技术方面的内容,因为还有一些远比技术更加有趣和复杂的问题值得去探讨。因为摄影最重要的和爱好者们最缺乏的恰恰不是技术,而是对摄影的理解。书中内容会引导读者去无限逼近。
《北大经典课》收录了上百篇经典作品,凝聚了古今中外的文学精髓,体裁涉及散文、诗辞、小说、戏剧,充分呈现出经典文学作品的不朽魅力。书中遴选季羡林、朱光潜、胡适、老舍等北大名师的名言作引开篇,在北大学者的引导与点评中,吟咏绵绵古韵,重温民国经典,观赏异域风情,追寻生活之美。上完这一课,从此爱上经典,让我们在诗词中邂逅一段纯美感情,于戏剧故事里领略几番悲欢离合吧。
全书共十三章,除前述首尾两章外,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学到传统。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经典之作,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六岁女孩英子的童年故事。作品细腻、率真,以孩童清澈的视角,在真实地体现了当时社会情况的同时,为我们展现出一段段不一样的悲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