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是20世纪最主要的两大哲学流派之一,自摩尔、罗素以来,大师辈出,经典产品层出不穷,可以说,整个改变了西方哲学的面貌。本书是探讨20世纪分析哲学的一部巨著,作者是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在书中详尽地考察了从摩尔、罗素、维特根斯坦到蒯因、克里普克等大师的哲学思想,对其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做了极其精彩的分析,对其论证中的不足同样做了犀利的批评。可以说,本书必将作为一部经典的哲学史而流传后世。第二卷通过如下哲学家或学派来解释分析传统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的演变:首先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和英国的日常语言学派,然后是威拉德·冯·奥曼·蒯因在科学启发下向自然主义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与唐纳德·戴维森的语言理论的融合,最后是索尔·克里普克对必然性和先天性的概念重构,这种重构改变了分析哲学的轨迹。正是这个时候,分析的传统背离了关于哲学的语言观念,并回归到把逻辑和语言作为哲学理论化的有力工具的早期视野中去。尽管关于哲学的语言视野失败了,但我们在理解哲学各个领域的核心问题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第二卷讲述了上述故事,而它的“尾声”部分勾勒了二十世纪结束之际哲学专业化的多元化新纪元。
美国宣教士贝德士在南京沦陷,数十万同胞遭到日寇屠戮时,毅然担负起保护难民的工作,不少中国人在他的救援下保全了生命。本书编选自他的书信集、笔记等,是研究中国教会史、近代史的重要文献。
论语逐句是一本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情况,专门针对当代学习论语人群古文基础薄弱,学习经典畏难情绪较重的特点,专门组织编写的讲稿合集。适合于普通人学习,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参考。
《知识论》将逻辑分析方法严格而系统地运用于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论证性,系统地论述了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可靠性、衡量真假的标准等问题。在传统缺乏逻辑学以及以之为基础或工具的中国文化中,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这一现代哲学的方法,把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看作知识论的基础,在假设知识关系是外在关系之后,以正觉说为基础,以罕见的逻辑思维和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创建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庞大的知识论体系,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写作模式。
酵素,已经成为现在风靡全世界的时尚健康饮品,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酵素的本质。本书从基础问题入手,详细讲解了酵素的本质、功能与效用,并配以高清图文解说如何亲手制作既经济又安全的酵素。学会对症用酵素,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补充他们缺少或需要的酵素。本书为孩子准备了提高免疫力、口味甜美的酵素;给女人介绍了变苗条、不易老的酵素;向男人推荐了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抵抗疲劳的酵素;为老人提供了强心健肺、预防高血压的酵素。针对不同体质,50多种营养酵素让全家人保持身体健康。
古往今来,人类无数次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尚未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关于生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叔本华说“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只有真正了解了隐藏在现实表象下的真实,你才能准确地、深刻地对人生进行一次思考。生活,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追寻和探索。
18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等人编写了一套大型《百科全书》,即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启蒙计划,后来成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标志。卢梭也曾参与其中。但是不久,卢梭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檄文——《论科学和文艺》,对《百科全书》的启蒙行动大加挞伐,宣称自己的反启蒙立场。这在公共知识界引发了持续争议,与他后来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主张的启蒙精神也背道而驰。《设计共和》一书则是中国学者刘小枫对《论卢梭的意图》的绎读,面对种种看来甚至事实上自相矛盾的学说,作者把施特劳斯的文本更加推进和展开,解释和理解了卢梭的矛盾,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入,从而真正抵达卢梭的意图。
本书是政治哲学名家迈尔的新著。作者积十余年精读讲授之功,以西方政治哲学史及其根本问题为背景,以对尼采著作整体的熟玩和对尼采研究的了解为基础,重新解读尼采谜一样的诗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者认为,扎拉图斯特拉既有哲人的一面,又有先知的一面,或既有认识者的一面,又有立法者的一面。这两方面有着难解而复杂的关系,《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全书就运动在这两方面所构成的张力之中。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形象正是这一问题的化身。作者反对只重视前三部而低估第四部的惯常做法,认为第四部是全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者疏通文脉,理清关节,集中关注这本书的核心问题,关注作者尼采的意图,以及由这一意图所决定的全书迷宫般的线索和构造。
对于某些学者来说,马西利乌斯是“政治哲学史上少数真正革命性的人物之一”。就其完成此项变革而言,他可以与不容置疑的革命者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相提并论。也因为这个原因,马西利乌斯常常被自由主义者所借用。但是曼斯菲尔德(Harvey Mansfield)认为,把马西利乌斯视为政治科学家,在学习其革新的同时也要(甚至更要)学习其犹豫,我们由此能够获得更多的教益。
本书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时期的百家哲学思想,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经典哲学,也能清晰地感受胡适严谨的治学态度。
远离灾难、一生平安是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共同的愿望。为了满足人们这种美好的愿望,佛教中特设了息灾法门,息灾法不仅可以消灭种种天灾、战祸、火灾、饥馑、疾病、横祸等灾厄,而且也能从根本上灭除人们无始以来所有的烦恼罪障。很多佛教神明也都发愿让众生远离灾厄,这些神明便是佛教中的息灾本尊,他们各自都有着独特的修法。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 一。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 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 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使 他成为现代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典范。他提出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 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使他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本书将让你领略什么是“情爱大师”,教你明白现代人的孤独、焦虑、 迷失和缺乏生气,了解现代人孤立无援的心理处境,认识欲望使现代人越来 越俗气,懂得什么是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如何寻找情爱的精神家园,明了只 有爱才能拯救自己,以及男人、女人的爱的艺术。本书是大师思想精髓的通俗化、实用化,作者是北京高校教师中这方面 的高手,既保证学术质量又通俗易懂。
公元前571年老子出生在宋国相县,即今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郑店村天静宫址。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根、是最具价值的国学经典之源、是重量级的文化品牌。本书以老子出生地涡阳县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荟萃人文为依据,将散落在民间的口口相传、原汁原味的老子文化遗存、民风民俗、名胜古迹、名优特产、美好愿景等集中整理,从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大容量的逐一展示、品味、解读具有厚重传奇魅力的老子、老子文化及其相关连的文化群体,将老子出生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集中整合包装,通过200多个传奇故事,编织出一幅五彩斑斓的“天下道源、道家祖庭、人文圣地”的风情画卷,集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让读者在阅读和遐想中,更多更好地了解老子及老子文化的历史变迁、领略老子文化的神奇魅力、体味老子文化的精神韵味,进而激发人民群众热爱国学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激情,为实现中国梦营造文化氛围、汇聚文化力量、提供文化支撑。本书九章38万字,100余幅精美插图,可作为老子文化的普及教育读物。
阳明学派,又名姚江学派,创始人为明代大儒王守仁,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该学派为阳明学派。该学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后分化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和泰州王学等七派。阳明学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一个著名流派,其学说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学派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致良知”。它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万物一体之仁等几个方面。而其思想体系的基点和出发点则建立在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批判上面。本书共分四篇共二十章,第一篇序论说明阳明略传、阳明与陆象山之关系;第二篇阳明知哲学,其有宇宙观、人生观、天地万物一体观;第三篇阳明之伦理学:性说、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论等;第四篇阳明关于古今学术之评论:三教评论、朱子晚年定论、五经臆说等。
岛居禅修可以说也是修行的一条津梁。观音岛居,岛是普陀,居于莲花洋;岛也可以是世界五大洲的海天孤绝处;岛还可以是慈悲忏悔心,居于菩提无量海。人人皆具慧根佛性,无需拘泥于一瓢水饮,天下之水总归大海,世间有情统归无常。只要心中有禅,人人都是未来佛,事事皆是菩提行。
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不断与“不宽容”做着斗争。《宽容》是一部宗教的历史,一部宽容与不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与进步的历史。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睿智的语言讲述了漫长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以社会和人是否宽容为标尺,用轻松的方式来揭示真理,主张宽容与和平,倡导思想解放。此书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经典之作。
大学不会教人如何树立起一套不断给养自身的信念体系,但读书可以。这本电子书里的文字,所涉及话题有生命、自杀、网络场域、互联网媒介人、禁欲主义、金线、智性、语言、互联网民主、恐怖主义、政治疲倦、语言暴力、亲情博弈等,大体是一些媒介哲学和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核心问题还是哲学,真诚记录了一位读书者为自己补上一个通识教育的过程。
本书通过收集和整理哲学家们的一些哲理故事、生活趣事,向读者展现一个个丰满、全面的哲学家形象,引导读者了解哲学家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哲学,以更宽容、更谨慎的思辩心态去看待哲学,从而更积极地探索人生的奥秘,追求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