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深度思考生命厚度与广度的散文作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经历的回溯与感怀,又从时代、历史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多层面文化问题的批判与思考以及关于时代变迁发展的种种遐想。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他用同理心和同情心发出了对人性本质、人生坐标及成长的思考,我们从这本散文中得以窥见一个真实的梁晓声。
《我们如此相爱》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男主人公李晓安是来自北京的知青,与好友们结伴到北大荒插队落户;女主人公秀娥则是当地的姑娘,美丽、真诚,富有爱心。李晓安与秀娥在相处中渐生爱慕,而她的父母害怕知青返城会抛弃自己的女儿,选择逼秀娥嫁给别人,在悲愤与无奈中秀娥精神失常。李晓安毅然决定与秀娥结婚,长久地留在了北大荒,直到母亲以病重为由要求他回家……
本书是梁晓声送给在生活中迷茫之人的礼物,也是梁晓声的人生总结与人生独白。在这本书中,你会读到关于爱、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婚姻、关于父母、关于父子、关于困境、关于孤独……与我们生活切实相关的话题与热点。既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深思。温情与清醒兼具,严肃与幽默同在,热望与情怀交织。字里行间中透射出作者对人文精神的坚持,对人情世事有温度、有深度的思考,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温暖与尊严。生活的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内耗;人生的乐,一半源于简单,一半源于平常。当你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就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活法。
《雪城》是梁晓声经典代表作。它是一部“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返城后,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为理想而奋斗拼搏、自强不息”的作品。它以北方雪城A市为舞台,以徐淑芳、刘大文、姚玉慧等人的命运纠葛为线索,讲述了返城知青们如何努力融入新环境、艰难寻觅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真实展现了他们的迷茫与求索,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美好情怀和追求。《雪城》曾多次再版,并被改编成电视剧,影响广泛。
《与心灵对话》是梁晓声自省发问,以个人思考反映时代症结的散文作品,书中既展现了似水般无常的人性,也赞誉了人间无处不在的温情。作者以笔为刀,解剖心灵、情感与人性,直面自我,思考存在的意义。脱下现实里的盔甲,褪去平日里的保护色,呈现出内心深处的原始自我。在一次次不断的质问与反思中,绽放出自我之花,展现心灵光辉。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横渡鸭绿江,支援朝鲜抗击美国的侵略。为确保前线物资供给,一支以确保铁路物资运输道路通畅的志愿军——援朝大队,在铁路工人中成立,在战场后方与间谍周旋,与敌人的炮火抗争,并始终保持铁路通畅向前线提供国内物资。《三千里江山》将援朝的铁路工人在维护铁路时遭遇的艰难作为主要内容,以志愿军对祖国、人民、正义、和平的爱作为故事发展的经线,以中朝人民携手抗敌的兄弟情义作为故事发展的纬线,从侧面描绘出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中朝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虽然世界庸扰,但有爱就有方向。本书是梁晓声集生活百态众生相所成的散文作品;展现了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爱情中男男女女的刻骨铭心、贪嗔怨恨,家庭教育中父母、学校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状态与困境,还有对过往故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悼。由故事衍生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世间万物万象的观察,表达了对生活姿态的感悟,人生百味的体会。
李大钊作为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物,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本书收录了李大钊在不同场合、刊物上发表的演说及文章,如《青春》《现代青年的活动方向》《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既展现出了李大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思虑青年的发展方向,又受到了近代西方民主主义的进步思想影响,提倡在独立人格基础之上的爱国主义。也展现出了李大钊具有全球政治和文化的长远眼光和头脑。国际局势的变动深刻影响中国,促使李大钊将国内问题与世界局势变化联系起来,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情的救亡图存的命运和出路。本书选篇力图全面地展现出李大钊的思想与历程,希望读者能有所启发。
《人间烟火》以建筑工人葛全德及其儿女的事业、爱情、人生轨迹为线索,葛全德对“四化”目标的追求、商业局长公安局长为国家的无私奉献为关键转折,用深刻的笔触还原了20世纪中期城市建设、返城青年就业问题的真实景象,通过众多人物的视角和层次描写出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老一辈对集体、国家利益的无私与忠贞,场面宏大,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感。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的散文精选,收录了《人生的意义》《当代中国青年阶层分析》《最合适的,便是最美的》《狡猾是一种冒险》等多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文章寓言性、故事性的描写,把复杂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时事热点的评说更是风格独树一帜,而文中也处处透漏着梁晓声对年轻一代的关怀与期待,同时对这代人抱有充分理解与信任,相信他们即使在认清人生背后的真相时,也会依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本书从“美得刚好”“何以善良”“生死疲劳”“浮世远观”四个维度,精选梁晓声知人论世的多篇代表性散文佳作,集结而成。在《我与文学》《让我们的头脑聪明起来》《关于好人、坏人》等文章中,梁晓声从日常小事切入,讲述为人、为文、处世的准则。梁晓声的关注点始终在红尘中的微小的个体。“活得明白”绝不是教人庸俗的成功法则,而是要让人成为独立、正直的堂堂正正的现代人!
《流光不负 岁月静好:三毛的美丽与哀愁》以柔软、细腻的感情做底,用诗意的语言,写尽三毛的早年生活、国外留学、生死爱恋、旅行足迹、大陆之行等生平点滴。可以说,本书是有关三毛的传记作品中写得富有诗意的一部作品,也是当代唯美作品中写得非常好的一部传记。在本书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真切体会到,作者对三毛颇有一种天涯知音的感觉,通过对三毛生平事迹及作品的大量研究,石天琦让这本书读来有饱满充实之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散文式人物传记。
百年北大学术积淀深厚,学术大师云集。“北大通识课”系列丛书从多个角度呈现北大通识课的面貌,展现北大的人文精神和学术魅力,是学习文学、历史、哲学、国学知识的优秀读本。书中遴选蔡元培、顾颉刚、冯友兰、王力、胡适、季羡林、朱光潜、马衡、任继愈、汤用彤、钱玄同、张岱年、钱穆、王国维、叶企孙等北大名师的经典论述作为导言,让读者既能提高文学素养,提升历史认知,培养哲学思维,积累国学知识,也能够在北大学者的引导与点评中,吟咏绵绵古韵,重温民国经典,观赏异域风情,追寻生活之美。
《母亲》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该小说部分内容被选入了国家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作者在小说中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勤劳节俭,保持善良、纯正的品格,以身作则,在做人、做事方面给儿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同时,作者以母亲为缩影,描述了中国社会的起伏变迁,多层次描写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小说语言朴实,字里行间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意境,在严肃的同时,作者巧妙的文笔又让文章时不时充满幽默氛围。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对家的看重,也含有父母为子女无条件付出的精神,具备及其强烈的人文关怀。
万卷楼国学经典是久经市场检验的国学精品图书,图书参考清代“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从中选出具代表性,也是传统文化当中精华的部分列出书单。经学部分,集中在儒家经典当中的四书五经,涵盖了经学的核心内容;史学部分精选了《三十四史》《资治通些》等主要的史学典籍;子部集中在诸子百家著作;集部挑选历代经典的文集、诗集等,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万卷楼国学经典(珍藏版+升级版)系列38册:《论语》《世说新语》《东坡集》《花间集》《幼学琼林·三百千》《史记》《孔子家语 颜氏家训》《小窗幽记》《吕氏春秋》《纳兰词》《孟子》《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婉约词》《豪放词》《古文观止》《梦溪笔谈》《庄子》《六韬三略》《乐府诗集》《道德经》《诗经》《资治通鉴》《菜根谭》《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了凡四训》《二十四史精华》《山海经》《李太白集》《韩非子》《智囊》《阅微草堂笔记》《荀子》《陶渊明集》《搜神记》《儒林外史》《容斋随笔》。
周朝的建立是国家疆域意义上的中国成立的标志,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诗经》,则凝结着一个文学、文化意义上的活生生的中国。在这个中国里,先民们充满忧患而又浪漫的生活,都生动地保存在《诗经》古老而美丽的字里行间。本书便以诗史互证的传统手法,通过周朝历史来深度解读、研究从周天子到采桑女、从宗周到国邦的各色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来欣赏他们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美妙诗篇,深入浅出,跟读者一起分享《诗经》里的中国故事,一起探索礼乐中国如何演变成文化中国。
宋词中蓄积了宋代词人的智慧、品格和修养。本书以节气为枝,宋词为叶,通过全新的视角对宋词进行解读,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学价值。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历法、农事、风俗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学和文化价值。虽然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词的了解并不多。本书在全面梳理宋代节气词的基础上,与节气诗相对比,从内容、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三方面探讨了宋代节气词的创作,其中近八成的节气词为首次译讲。
本书由作者评点明代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的文章组成。全书共25万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对于金瓶梅涉及的古代名物进行介绍和解释,分为 “《金瓶梅》里的财富与财政” “《金瓶梅》中的古代服饰” “《金瓶梅》:第一部美食百科全书”“酥油泡螺”的别义”等章节;第二部分为作者对金瓶梅中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等人物的品评和解读。作者刘火搜捡史料,比对版本,精心创作,对《金瓶梅》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与阐释。本书拟纳入万卷大家说书系。
本书对目前现存的10余个《山海经》图画刻本进行搜集、整理,从其7个刻本的千余幅图中选出150余幅图画,按《山海经》十八卷经文的顺序,介绍了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大山系,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3大海经中的异禽神兽、奇国异人等。在每幅图下,有解说文字。此部分,作者查阅了《博物志》《淮南子》《神异经》《边裔典》《玄中记》《大唐西域记》等百余种古典文献,追本溯源,力求为《山海经》中的人神异兽正名。图书以图为主,解说为辅,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部见诸于古代珍本,有鉴赏、收藏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山海经》图本。
《群星灿烂的年代》是俄国作家伊·伊·巴纳耶夫的一部文学回忆录,巴纳耶夫出生于十九世纪初期,活跃于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坛,这一时期,正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星光璀璨的“黄金时代”,普希金、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都在这一时期在文坛盛名远扬或崭露头角,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先进知识分子也在这一时期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倡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纳耶夫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圈子中心,同他们关系密切,十分熟悉,通过回忆与这些文学家及知识分子的交往,向我们还原了那个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的文坛日常,也记述了这些文学大师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及创作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