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读书人以“浏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为阅读乐事,而《山海经》的魅力就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世界。此本《山海经:百绘卷》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典藏本,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纵观山海,提笔有神,无边的想象空间为其作画赋予生动的灵魂和情感,精致中极具创意,风格独树一帜,为我们重现这部中国上古巨著中的神奇世界。
大学里都有哪些学科门类?为了应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了解些什么?这本《通识:学问的门类》也许会给迷茫中的学生一些启发,给需要“自我充电”的职业者一些助益。编者将本书内容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文化艺术四大门类,并将隶属于不同门类的共36个具体学科从时间发展脉络、主要代表人物、学科发展关键成果以及个别学科在日本的发展现状等方面向读者展示各个学科的基本发展情况。在文字叙述的同时,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具体学科内容的图表,以多样图表的形式立体呈现各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人物、关键时间、重要事件等。简明的文字表述,清晰的图谱展示,图文并茂,为读者开启了解各个学科的大门。
《山海经》《西游记》《酉阳杂俎》《博物志》……散布在绚烂中国典籍中的神奇植物随处可见,它们或大放异彩,或默默无闻。它们有着怎样的来历和故事?它们究竟长什么样,有怎样的神奇之处?《山海草木:中国古代神奇植物图卷》描绘了从先秦时期开始便记载在册的神奇植物,挖掘出隐藏在神话背后的植物,见微知著,有趣有味。
地球生命在地球形成约5亿年后就已出现,然而在这之后的20亿年内,生命一直停滞在简单的细菌水平。在大约20亿~15亿年前,一种拥有精细内部结构和空前能量代谢水平的复杂细胞一跃而出。这份复杂性遗传给了大树和蜜蜂,也遗传给了人类中的你和我。我们与蘑菇有着天壤之别,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又如此相似。从有性生殖到细胞衰老再到细胞凋亡,复杂生命共有的一套细胞特征在不同的物种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生命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在4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从简单的细菌到令人敬畏的复杂生命,这样的演化飞跃事件为何只发生了一次?不得不承认,在生物学的核心地带,横亘着一个巨大的认知黑洞。生命究竟为何沿着这么令人困惑的路径演化?生物化学家尼克·莱恩从生物能量角度,交给了我们一把有望解开生物起源之谜的钥匙。怪异的生物能量生产机制从各方面限制了细胞,而一次罕见的一个细菌入住到一个古菌体内的内共生事件,打破了这些限制,使得复杂细胞的演化成为可能。看似偶然发生的单次事件,却因为能量的约束而必经一种演化历程,许多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生命特征,也由此可以通过基本的生物化学规律进行推断。我们在演化过程中取舍权衡生殖力和年轻时的健康,换来衰老和罹患疾病的代价。生命的起源、人类的健康乃至生死,都可以从能量角度重新发问。
山海经图鉴解析套装包括:《山海经:百绘卷》《释·山海》两册。《山海经:百绘卷》:自古读书人以“浏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为阅读乐事,而《山海经》的魅力就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世界。此本《山海经:百绘卷》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典藏本,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纵观山海,提笔有神,无边的想象空间为其作画赋予生动的灵魂和情感,精致中极具创意,风格独树一帜,为我们重现这部中国上古巨著中的神奇世界。《释·山海》:绘画精美,内容考究,在全面解读有关动植物、矿产、山川河流及天文历法得自然知识和神话传说得同时,也体现了原始的人文关怀和哲学眼光。本书能够充实闲暇,扩展眼界,以求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光彩。
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写作应该崇高、严肃,同时也将大脑视为一种界限模糊的构造,既是连通人类经验与未知世界的桥梁,也是一个不可亵渎的妙物。但作者站在神经科学家的立场,却一直在与此唱反调。在作者看来,大脑确实复杂难懂,也的确非常有趣,但若就此把它特殊化,认为它批评不得,就会很没意思。反倒是大脑那些较为随性、杂乱的特性,与其完全无视,反而更应该重视,甚至大书特书。因此,本书不仅写作风格诙谐幽默,而且讲的还都是大脑如何经常犯错的糗事,将神经科学与普通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令神秘而引人好奇的大脑走下神坛,帮助读者快乐地了解关于大脑想知道的一切。
本书是科普界一代宗师乔治·伽莫夫的代表作,在一众自然科学经典名著中宛如灯塔一般,是科学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其历久弥新的魅力,仍对普通读者构建自身的科学素养大有裨益。
创意不能依靠天才的灵感,而要靠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迄今为止,全世界公认的一套方法就是TRIZ发明原理。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海军专利审查员得出了一套神奇的创意通用流程——TRIZ发明原理。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套理论一直被作为国家机密秘而不宣,直到苏联解体后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旋即在西方国家引起巨大反响,波音、空中客车、福特、三星以及NASA等众多组织纷纷引进,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工程师的必修课。TRIZ发明原理是对数百万件专利发明进行分析和验证,提炼出来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套方法通过40个发明原理,深度学习其他领域的经验和教训,给使用者指引通往问题本质的道路,继而给出直接破解问题的技巧。TRIZ堪称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不起的创新的一把“牛刀”,用这把牛刀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烦恼,能起到快刀斩乱麻般的效果。本书以极具创意的图示介绍了TRIZ的40个发明原理,并将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烦恼归纳为39种,以大量常见的事物举例,简单明了地讲述了把问题和解法一一对应的逻辑,几乎所有难题都可以轻松化解。翻开本书,掌握一套神奇的创意方法,突破自我思维定式,开启一段脑洞大开的旅程。
本书以一种植物为一个条目进行讲解,每个条目基本包括植物的彩色照片、科属位置、学名、中文名、英文名、分布范围、形态描述以及作者的观察随笔。部分条目还设有“近缘种”和“逸闻趣事”版块,供读者比较、辨识形态相似或亲缘关系密切的植物种,以及了解与植物相关的文化趣闻。
本书通过有趣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带您漫步在人工智能的世界中,与您分享这个非凡工具带来的惊奇和震撼,同时帮助您了解它如何运行以及它的局限性。作者在每个章节都揭示了人工智能的某一特性,并充分评估了这一领域的种种可能性。作者还探讨了研究人员面临的挑战及社会人工智能问题等。
音乐中充满了数学元素,例如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包含着一种数学逻辑,伟大的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也曾经说过:“音乐这种形式和数学较为接近——也许不是和数学本身相关,但肯定与数学思维和关系式有关。”在此基础上,阿诺德·勋伯格则更进一步,完全依照数学原理进行创作。对此,作者阿里·马奥尔持保留意见。在他看来,音乐对数学造成的影响,不亚于数学对音乐的影响。在本书中,作者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音乐和数学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妙趣横生的人物逸事与缜密严谨的乐理、数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引导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进入音乐和数学这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纵览音乐和数学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自古以来的智者们为揭开宇宙的一切真相前仆后继。20世纪初,爱因斯坦方程为发现所有可能的宇宙提供了新方法,自此以后的科学家们都在对这个复杂方程艰难求解,与这些方程解对应的,是各种各样的可能的宇宙。他们对这些宇宙的描述丰富了人类对这片虚空的想象:这些宇宙的数量无穷无尽,性格迥异,不同宇宙当中的自然法则甚至都有可能各不相同。作者以宇宙学家和科普作家的独特视角,以其一直以来风趣又富有诗意的表达,为我们讲了一个宇宙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会了解到人类宇宙观的改变、宇宙学如何进化和现代宇宙学的最新进展。除此之外,作者还为我们爆料了这些推动宇宙学发展的科学家们不少的小八卦,让读者在饱览这些瑰丽宇宙的同时,也能一窥这些科学明珠们的别样风采。
享誉国际的著名野外生存专家拉里·迪安·奥尔森倾情之作,入选英国皇家特种部队、美国CIA、西点军校野外生存训练推荐阅读书目。架住帐篷、野外取火、寻找水源、制造工具、加工食物、利用植物、如何在野外保持好的心态……近200幅图片的生动讲解。向往野外世界的你,喜欢挑战极限的你,阅读《荒野求生(印第安人野外生存手册)》将让你足不出户体验冒险所带来的乐趣和刺激。
《我包罗万象》:本书将带领我们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每个自成“动物园”的人体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驯化免疫系统、指导行为,并赋予我们各种神奇的能力。《追寻记忆的痕迹: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追捕祝融星:爱因斯坦如何摧毁了一颗行星》: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在几个世纪的观测中,人们发现水星轨道存在轻微的扰动。这与牛顿理论所预言的行星行为有些许偏差。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进行了计算,于1859年提出假设:水星轨道内尚有一颗未被人们发现的行星。他还以罗马神话中火神的名字(Vulcan)为之命名(对应中文译名即“祝融星”)。《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本书是科普界一代宗师乔治·伽莫夫的代表作,在一众自然科学经典名著中宛如灯塔一般,是科学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其历久弥新的魅力,仍对普通读者构建自身的科学素养大有裨益。
自有文字以来,密码就随之诞生,破解密码一直是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不可抗拒的诱惑。编码和解码的战争持续了3000多年,本书作者剖析其间不为人知的历史隐秘,白描一群改变历史的幕后人物,为你呈现密码世界的神秘洞天。在漫长的密码战争中,破解者的每一次胜利,都导致了新的编码法的诞生,将人类科技文明推向不可思议的极限,最终成就了今天的电脑甚至于令人瞠目结舌的量子密码。这场战争远未结束,势必将人类推到一个更加辉煌的文明阶段。作为BBC资深的制作人,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战役,其实都是密码的故事。翻开本书,给你看一段历史的真相。
在人类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隐而不现,只有当我们被因它们而起的疾病击倒时,才猛然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因此,人们常常给微生物冠以恶棍之名,直到今天仍然容易谈菌色变。可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不仅从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放眼万物,斑头雁迁徙飞跃喜马拉雅山时带着微生物,象海豹潜入深海时也携有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本书将带领我们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每个自成“动物园”的人体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驯化免疫系统、指导行为,并赋予我们各种神奇的能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重新认识人类过往对很多古老共生关系的大意破坏,同时见证当下各行各业努力构建新型共生关系的谨慎尝试。也许,是时候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改写奥逊·威尔斯的“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了。在离不开与微生物的共生互动之中:“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本《释·山海》绘画精美,内容考究,在全面解读有关动植物、矿产、山川河流及天文历法得自然知识和神话传说得同时,也体现了原始的人文关怀和哲学眼光。本书能够充实闲暇,扩展眼界,以求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光彩。
《海风下》是美国最伟大的自然作家蕾切尔·卡森的第一部作品,比《寂静的春天》早了二十年。这部充满新鲜活力,如诗又如散文般的作品,让我们了解大海边缘生命的流动与循环,以及海洋、海鸟、鱼类无尽的美与神秘,随后也成为后世自然写作的标竿。卡森在书中以生物的视角写作,透过视野不断转换,描绘海岸大环境以及海洋生物活泼而完整的面貌。写下的生命故事深刻而隽永,如同海风千万年不曾停止吹拂海岸,亘古不变。
写成《群》之后,意犹未尽的施茨廷忍不住打开进化女神的手提包,先陪三叶虫吃饭、看珊瑚盖房子,又偷窥琵琶鱼,一边帮鲨鱼贴鱼翅说明书,一边还原《白鲸》犯罪现场,令读者再也分不清科普和小说的疆界。爱海成痴的施茨廷,以一贯创作惊悚小说的大胆手法、闲话家常的幽默笔调,细数海洋45亿年古今大小事。全书以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为轴,带领读者搭乘时空客机,上天下地观赏地球、海洋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故事,一路尽是“施式”风趣渊博又发人深省的导览解说:“请把我碾成药粉吧!”海藻背上的说明书应该这么写,“这样就可以把我用在你的面膜、敷泥和沐浴乳里。”“当鲨鱼听到人的惨叫时,它知道猎物的痛苦吗?还是它们会把这种惨叫视为猎物新鲜的信号,就像我们把柠檬汁滴在牡蛎肉上,惬意地看着它战栗一样?”施茨廷讲故事的才华在此书里尽情挥洒,各种比喻和观点出神入化,在在令人拍案叫绝!
1856年,也就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的三年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以东约10千米处的尼安德河谷,清理采石场的工人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和一些骨头。几年后,这些遗骸被鉴定为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他们是谁?大约于3万年前消失的他们,是否与现代人类有过混血?我们体内是否还留存着尼安德特人的古老基因?本书的作者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通过古DNA技术,大胆且严谨地探索了以上问题。《尼安德特人》既是他对古DNA领域从兴起到日趋成熟的第一手行业记录,同时也交织着一位科研工作者,真诚面对困惑、失败、质疑、成功与更多未知的精彩经历。从古埃及木乃伊到获得第一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再到发表第一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从瞒着导师开展实验,到冷战时期前往民主德国获取样本,再到全球科研协作背景下的交流轶事——帕博在古DNA领域30多年的探索,在“走出非洲”和“多地起源”学说争论之间,拉开了研究古老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现代人生理的序幕,也见证了一位好奇于古埃及学的医学生到人类演化科研项目组织者的成长。请跟随本书追本溯源,一探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又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