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的日记》共收录冯铿的十九篇小说,其中十八篇短篇小说和一篇中篇小说,从文中可明显看出作者文笔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其中,早期的一些小说和散文区别不大,只是按照原刊栏目划入此类。《红的日记》讲述女同志马英用地主家遗落的日记本,记录着她所进行的热情高涨的革命斗争。在中篇小说《重新起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
本书是萧楚女的杂文选集。先由青年个人修养问题谈起,主张青年以进化论与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且远大的革命理想,学以致用,积极地投身于现实生活,大胆去想,放手去做。随后论述了在当时中国,教育远不足以救国,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结合时事,控诉了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民众的压迫与剥削,并怒批了当时腐朽的国民政府一味退让的种种举措。而后指明我党与国民革命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并批驳了“醒狮派”对我党与国共合作的恶意中伤。为因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而觉前路迷茫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一条光明的革命信仰之路。
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区。十四岁的贫农女孩冬梅不顾个人安危,从敌人严密封锁的战场上,救出了身负重伤的八路军女战士陈虹。冬梅和弟弟石头、留孩以及村里地下党巧妙掩护陈虹,机智地和敌人周旋,精心帮助陈虹治疗,最终帮助陈虹养好伤,找到了上级,重新组织起抗日武装。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展示了沂蒙山区抗日战争的风貌,歌颂了沂蒙山区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故事生动、曲折、感人,展现了三名少年英勇无畏的成长经历。
本书是作家肖复兴的小说选集,精心收录以“北大荒”知识青年生活为背景的11篇短篇小说和2篇中篇小说。讲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们以一腔热血和不计回报的献身精神投身于边疆建设,成为拓荒者,用勤劳的双手将千里沃野变良田。而知识青年们在返城后,面对生活环境和社会身份的变化,对青春逝去不可避免地怅惘,精神世界也因现实的剧变而发生动荡。“北大荒”成为他们那段激情岁月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却又不只是一座静止的青春纪念碑,更成为支撑他们驱散迷茫、继续前行的精神灯塔,理想不灭,热血永存。
本书收录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短裤党》《野祭》三篇革命小说。《少年漂泊者》以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农村青年汪中父母被地主逼死后,他不愿屈服于地主,四处漂流,饱受苦难,最终走向革命的故事,展现出尖锐的农村阶级矛盾,塑造了一个优秀革命青年的形象。《短裤党》是第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武装斗争的小说,纪念了1927年上海工人阶级的武装起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阶级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故事。《野祭》则是首部描写革命加恋爱的小说。讲述了陈季侠与章淑君在革命时期的恋爱故事,是革命浪漫性质的“普罗文学”作品。
本书是一部现代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共产党革命者在敌人的监狱中所进行的严酷斗争。1928年冬,共产党员金真在率领武工队袭击地主武装时,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捕入狱。他们先后在苏州、镇江等地的监狱里,与极其凶残的敌人展开种种惊心动魄的斗争。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其他种种诱惑下,他们不畏强暴,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作品歌颂了革命战士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也描写了他们之间纯洁的友谊与爱情,读来真切感人。
本书收录了郭墟的四部小说作品;《杨司令的少先队》反映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领导下的一支儿童战斗队朝气蓬勃的生活。《接关系》记载了受伤的少先队员小谢,在炊事班长陪伴下共同度过三个月的留守休养生活,最终突出重围回到组织的故事……这些作品描写了少年儿童战斗生活的情景,再现了他们在战斗中磨练自己,不断进步的成长历程;在党的教育下,他们个个勇敢坚强,韧性十足。长期的锻炼让他们养成了不怕艰苦、不畏困难的优良品质,发扬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宝贵精神。
本书是一部作品集,主要集合了左翼作家胡也频的多篇小说作品,包括《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中秋节》《北风里》《不能忘的影》《珍珠耳坠子》《初恋的自白》《小小的旅途》。其中,《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为一部中篇小说,剩余篇章均为短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是作家胡也频的代表作。作品以五卅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女青年白华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故事。白华的男友刘希坚是一名共产党员,刚开始他们两个人经常因为各自的政治信仰而产生争辩。五卅运动爆发后,大批的青年被枪杀,血的教训终于使白华认清了现实,抛弃了自己之前坚持的无政府主义,进而转向共产主义。小说表现力强,情节精练紧凑,扣人心弦,是胡也频创作思想转变的智慧结晶。
《走向胜利》是周洁夫的经典长篇小说。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向解放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小说以此为背景,以方志坚、方志兴等人物的经历为主线,描写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东北局制定的战略方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浴血奋战,先后多次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进犯,取得了东北解放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独霸东北的妄想,使我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为即将开始的全面大反攻和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牛》1980年由素叶出版社首次出版,收入短篇小说9篇;201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再版,增加《信》《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本书为初版四十周年纪念版,经作者重新校订,加入《蝙蝠》、作者后记。全书共计11篇小说,并有刘以鬯作序、梁秉钧作跋。小说多以自然与人的关系为主题,充满灵性,文字优美。
本书为短篇小说集。2016年开始,魏思孝尝试了一种新的写作形式,即,为自己身边的农村妇女和农村男性“做传”。一系列或长或短的故事,显示出他的思考力度。他给自己定下三个原则:立场中立,不掺杂个人的感情偏向;白描生平,或截取一段生活;控制在六千字以内,尽量简短。他的笔下人物是乡村世界里随处可见的面孔,却有很强的代表性。
30岁失业青年陈志勇,68岁神秘老太张倩影,在驾校结下忘年友谊,一起开车去遥远的海里大草原,一路发生许多悲喜交加的故事……饱含岁月辛酸,却又温情满满,笑到鬼哭狼嚎,哭到无语凝噎,一本中国中老年版的《在路上》!
本书是继孔厥、袁静合著《新儿女英雄传》后,由孔厥独立撰写的小说续集。牛大水与杨小梅这对革命爱侣,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解放区的进犯,勇敢地接受组织安排的任务,化名为牛刚和杨英,兵分两路前往十分区。牛刚勇敢地打入国民党反动派的内部,在地下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向外输送情报,并伺机策反国民党军官;杨英则联合黑老蔡带领的地方武装力量,重新夺回被侵占的“解放区”,在解放区开展如火如荼的反奸清算与土地革命运动,并对党内部出现的错误倾向进行及时的拨正。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之下,胜利的号角即将在晋中区上空吹响。
《敌后武工队》讲述了1942年,由冈村宁次指挥的八万日寇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我方军民损失惨重,不得已将抗日工作转入地下。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冀中军区九分区抽调人员,组成了一支精干的敌后武工队,深入敌后开辟工作,打击敌人。在一次次的正面遭遇和交火中,武工队击毁了敌人的炮楼、据点,破坏了敌人砍树、缴麦的计划……群众对武工队的信任和对党的支持热情日渐高涨,抗日思想深入民心;在叛徒的背叛、日伪军千方百计的围剿下,武工队与根据地民众通力合作,消灭了日伪顽劣,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随着日军正式宣布投降,判决汉奸、日军头目的公审大会也昭告了最后的胜利……
本书是石钟山的中篇小说合集,收录了《父亲进城》《父母大人》等9部军旅题材小说。故事的主人公石光荣雷厉风行,在邂逅爱情的同时,他也面临着战事与家庭、工作与恩情等的抉择……这些特殊年代的真实故事,再现了革命军人和知识分子的相识与融合,尤其老一辈革命者对戎马岁月军旅生涯的怀念与自豪,对革命信仰始终执着。石钟山浓墨重彩地描画了和平年代的军人日常生活的一面,展现其性格里的平凡与真实,使军人的形象更加丰满。
本书描写了经济发达市平阳十几天内发生的壮丽感人故事,把姜超林、高长河等为代表的高层领导,田立业、何卓孝等中层干部,田立婷、李堡垒等社会底层的普通群众三个层面的人物的思索和奋斗、奉献和牺牲、感情和命运,纠葛交织成一幅迎接新世纪的改革交响曲。无论是早期创作新的历史小说,还是转型创作新的政治小说,周梅森的作品中都有强烈的政治情怀、现实情怀、人民情怀。他有与生俱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也有渗入骨血的对底层民生切肤的同情与关爱。他以他的良知和责任,以他的文学之笔反映这个社会的现实,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敏锐。
本书是作家王愿坚的经典作品集,收录了作者描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的一系列作品,其中《党费》是他的经典名作。作品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善于抓住典型细节,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红军战士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祖国的解放和民族的自由英勇奋斗,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歌颂了他们在艰苦的年月里仍然保持的乐观向上、不屈不挠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雷锋日记》汇集了雷锋二十二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文字,包括日记、诗歌、小说、讲话、书信、散文等,全面、真实地展现了一个鲜活可爱的雷锋。读者能够通过此书了解雷锋的人生经历,汲取朴素的雷锋精神。本书史料考究,内容翔实,文中许多珍贵资料来自于中国雷锋研究会、抚顺雷锋纪念馆、湖南雷锋纪念馆、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地,是专门为读者精心挑选收录的。
本书是石评梅的作品选集。《匹马嘶风录》是表现“革命加恋爱”题材的小说。它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在革命与爱情的抉择上选择了革命,离开心爱恋人的故事,同时揭示了女主人公何雪樵微妙复杂的心灵世界。收到牺牲在“断头台畔”爱人的死信,首先使何雪樵痛绝如“匹马嘶风”,在情感世界的狂奔中竟将手枪对准自己的脑门,革命的残酷考验于她,是蓦然清醒后独自在四无人烟的深夜荒野痛哭,以后便永不再流泪。小说非常诗性化地表达革命信念与生命激情之张扬,把一个女性之于革命的成长故事写到极致之情里,在同类题材中颇具特色。
《风雨桐江》描写的是一九三五年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东南沿海地区侨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敌人展开惊心动魄斗争的故事。小说规模宏大,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塑造了几十个有血有肉并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堪称“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文学作品”。小说描写了南方城市与农村的广阔生活图景,并在此基础上,花开两枝,城市斗争与农村斗争双线并进,既有中央军、地方反动武装、乡团土匪的互相利用残杀,又有人民笑对刀从,一心向党;既有正义真理、忠贞善良,又有苦难血污,真实呈现出当时闽南人民可歌可泣的斗争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