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力作。内容涵盖古今,贯通中外,可谓是最权威、最丰富的文存精品。书中以操守、修养、为政、勤学、友谊、亲情等几方面为主题,共辑录文章365篇,具体内容不仅含有古往今来的诗词佳作、散文精粹,而且还选入了古代明君贤相的治国之道和修身之法。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久而久之必能获益匪浅。
《学记》以我社2007年出版的潜苗金先生的《礼记译注》为底本,针对青少年读者的特点,对《学记》中字词进行注释,并附全文白话译文。注译均直接引用潜先生原文,在此表示感谢。《学记》之后附有“学语撷粹”,精选历代论学、劝学格言,配以读书论道之典雅古画,可为补充阅读。
本书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亦可谓是“中华文化百科全书”。作者用浅显流畅的语言,首先对国学作了概述,进而分章节对语言文字、史学、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别和学术观点予以介绍,并作了评述。阅读本书,可以为读者搭建一个系统的完备的国学知识体系框架,并从此爱上国学。
《梦断灵山:妙语读西游》现代眼光,读者视角,妙语解读神仙妖魔世界的人情世故。《从山贼到水寇:水浒传的前世今生》破解《水浒传》成书之谜,注重细节、引人入胜的研究佳作。《名士派:世说新语的世界》串起散落于《世说新语》的片段、感受消逝于历史的名士风流。《探骊:从写情回目解味红楼梦》以扎实的文本细读,为你打开一个欣赏《红楼梦》文学世界的窗口。《史记八讲》讲解《史记》相关趣味冷知识,生动剖析秦汉重大事件、风云人物。《梨园识小录》讲述经典京剧名伶与余音绕梁的唱段,感怀中华传统戏曲艺术之美。《明人范:生活的艺术》从吃穿住行、文化娱乐等角度,展示明代人的极致生活美学。《寻幽殊未歇:从古典诗文到现代学人》充满人文艺术气息的学术随笔集,同时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儒林外史人物论》深度剖析《儒林外史》人物,解构吴敬梓在刻画人性方面的成就。《志怪于常:山海经博物漫笔》结合生动形象的山海经图,构建中国特色博物学世界。《所思不远:清代诗词家生平品述》以名作史料为颜料的清代诗文浮世绘,是对先贤历程的追摩路径。《沈周六记》一本尝试打破学科壁垒,兼顾学术与通俗、美术与文学的小书。
本课程带你精读经典文学之一《西游记》,通过全面、系统地研读小说《西游记》,使学生对小说《西游记》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鉴赏中国小说的能力,并从中受到民族精神和人格情操的陶冶。
《诗经的世界》:《诗经》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在《论语》《孟子》中被视为经书,虽然过早地被视为经典对于古代歌谣的后世传承而言可谓幸事,但诗篇的解释也因此被儒教性的诠释所改变,失去了其古代歌谣的本来面貌。本书旨在揭示《诗经》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理解这种古代文学,还原古人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本书从山川、恋爱、社会与生活、贵族社会盛衰几个方面,引介分析众多《诗经》名篇,并与日本文学经典《万叶集》的类似作品比对研究。观点独特深刻,极具启发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从神话到楚辞》:本书为日本文字学家、汉学家白川静(1910—2006)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国文学的原点之作——《诗经》与《楚辞》的写作和表现手法,与日本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进行比较研究。作者认为,《诗经》与《楚辞》诞生的时代,正是古代共同体崩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代,亦是民众命运剧烈变化的时代。本书观点新颖深刻,视野包罗万象,读来饶有启发。《中国古代文学:从《史记》到陶渊明》:本书为日本文字学家、汉学家白川静(1910—2006)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二部,述及西汉初期到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学史,涉及司马迁、汉赋与乐府、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等文学派别与文学家。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与考据功力,加之日本学者严谨而细腻的风格,遂使本书常发他人所不能道,视角独特,见解深刻作者从《史记》中的“天道是耶非耶”一句入手,将其作为理解西汉至南北朝之间企图摆脱国家羁绊、拒绝埋没于体制的“士人”精神的锁钥,勾勒出中国古代士人努力把握命运、遵循自然情感而生的人文群像。《汉字的世界(上)》:本书按照神话、诅咒、战争、宗教、歌舞等主题,系统解读汉字的文化意涵。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字学功力,深度追踪古人的思想观念,生动描绘汉字的诞生过程,揭示其背后真正的文化价值。《汉字的世界(下)》:本书从言灵信仰、法律与刑罚、祭祀与宗庙、生产与技术、人生在世、生命思想等主题入手,延续上册的思路,分析汉字的文化意涵,以博识而明快的理论风格,描绘汉字初创的世界。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兼爱”、“非攻”,主张德治。
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一个坚定地鄙薄《庄子》的人如何最终投向了《庄子》,一个真诚相信《庄子》的人又真的可以在现实世界里驾驭虚舟、逍遥往来吗?本书从历史人物与《庄子》的爱恨纠葛入手,除了“务虚”地辨析《庄子》的要义,还“务实”地描述出一幅幅“当《庄子》遭遇现实”的冲突画面。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这本书首先是一本更新换代型的《老子》读本。作者结合最新的考古材料和前沿海内外研究成果,以缜密的考据和分析破旧立新,把所有重要的疑难问题都推到了证据和逻辑所能达到的极限,并力图扫清每一个思维死角。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与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是一本轻松诙谐的小书。在如今这个“禅”已经被无数的励志读物打扮成心灵鸡汤的时代,本书势单力薄地以《坛经》为经线,厘清“禅”乃至整个佛学的本来面目,并为《坛经》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学的理论背景,有理有据地挑战着“禅宗是中国本土佛教”的传统看法。
全书集诸子百家学说,叙历代更迭史实,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作者揉合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汇集王霸谋略,形成这么一部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原书涉及君臣德行、任人用长,钓情察势、霸略权变等内容,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对那些胸怀大志,追求卓越的现代人来讲,无论奉上御下、结盟御敌,还是公关游说,为人处世等均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享年51。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大画(朱子家训)》以孩子与父母之间平等对话的方式来解读上述古圣贤人的家训,用古人的家训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规矩意识。《大画(朱子家训)》是一部孩子与家长共同阅读的家训,一部孩子一定喜欢的家训,一部公益中学学生、家长、老师合力编写的家训。
曹伯韩所著的《国学常识》是一本国学入门读物,全书首先对国学作了总的概说,进而分章节对国学的各个类别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别、观点作了介绍,文字浅显易懂。通过阅读《国学常识》,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亦能寻得进入国学殿堂之路径。
章回小说《红楼补梦》,是一部融文学性、故事性、学术性为一体的文学实验文本作品,共三十三回。主要根据《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书中,由于当时种种复杂的原因,或出于谨慎,或有所讳忌,或对家族各成员以及本人不愿意讲的刻意隐去的一些敏感情节、谜一般让人难以揣摩的故事空档或悬念现象,我们根据书中的事件发展逻辑,各人物的性格、命运与结局,进行补苴罅漏、重新梳理、推敲还原成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个个清晰可信的艺术形象。1815年,《红楼梦》后40回续写作者高鹗,77岁时逝世,魂归故里,与曹雪芹相遇。《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坊间众多文人墨客,对书中的种种悬念奇案,试图将书中各人物的种种是非曲直,通过对话、回忆甚至做梦等形式,把它归结还原。全书着重叙述了十几个主要故事线索,涉及上百个人物。如关于秦可卿,就写了五个章回。故事中,贾宝玉与秦可卿、秦可卿与公公贾珍、贾蓉与秦可卿夫妻、贾珍与贾蓉父子、贾宝玉与贾珍同辈兄弟的因缘。他们之间的不伦关系,错综复杂,且藕断丝连。着重描述秦可卿与贾宝玉,秦可卿与公公、丈夫之间的不伦故事,过程中秦可卿内心感情的矛盾和挣扎,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情节惊心动魄,引入入胜。譬如,坊间历来对是谁养“小叔子”这桩悬案争论不休,从另一个角度叙述王熙凤从开始勾引贾瑞到后来杀人灭口的故事。又如根据曹雪芹针对妙玉的“梦曲”——《世难容》,其中末尾两句唱出: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对妙玉被强盗劫持而去后发生的曲折遭遇,用两章回故事叙述。对林黛玉的泪尽而逝,则通过曹雪芹的痛苦回忆和追悔,颠覆了高鹗叙述中黛玉最后对宝玉含恨而逝的情节。总之,全书主要是寻根溯源、补苴罅漏、填补空白,再现故事中的人物各自在“梦里”的际遇及精神归宿。
本书以16世纪的英国为背景,描写了王子和贫儿互换身份的童话式故事。一个阴差阳错的偶然机会,长相相同的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因互换衣服,从而导致了命运的颠倒。曾经的小乞丐成了王子的“替身”,真正的王子流落在外,受尽欺凌和嘲讽。后来,王子历经种种劫难,终于回到了王宫;而汤姆也将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还给了王子。经过这样的“交换身份”,两个少年都懂得了很多东西……
《大画(颜氏家训)》以孩子与父母之间平等对话的方式来解读上述两部古圣贤人的家训,用古人的家训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规矩意识。《大画(颜氏家训)》是一部孩子与家长共同阅读的家训,一部孩子一定喜欢的家训,一部公益中学学生、家长、老师合力编写的家训。
本书为“十三五”规划项目,全书通过对传世文献的深入研究,追溯了君子文化的起源和流脉,如实还原了萌芽时期君子的原型,阐发了君子文化内涵和精髓,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基因,对于当代君子人格的塑造和君子精神的延续具有重要价值。书后附有与君子文化相关的研究著作和论文目录,进一步丰富了全书的内容。
《大画(《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套装共2册》以孩子与父母之间平等对话的方式来解读上述两部古圣贤人的家训,用古人的家训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规矩意识。
百年北大学术积淀深厚,学术大师云集。“北大通识课”系列丛书从多个角度呈现北大通识课的面貌,展现北大的人文精神和学术魅力,是学习文学、历史、哲学、国学知识的优秀读本。书中遴选蔡元培、顾颉刚、冯友兰、王力、胡适、季羡林、朱光潜、马衡、任继愈、汤用彤、钱玄同、张岱年、钱穆、王国维、叶企孙等北大名师的经典论述作为导言,让读者既能提高文学素养,提升历史认知,培养哲学思维,积累国学知识,也能够在北大学者的引导与点评中,吟咏绵绵古韵,重温民国经典,观赏异域风情,追寻生活之美。
梁漱溟的新儒学主张“返回到事实”去解释儒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将儒学从符号形式还原为现实生活,其二是从道德规范还原为人的心理。 梁漱溟将孔学定义为生命之学,用生命范式诠释儒学,在原始儒学与宋明儒学之间建立了一条通道,使儒学可以摆脱汉代以来制度化、形式化的束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