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程乙本为底本,而校以各脂砚斋本及各程本。参校较多的是脂砚斋己卯本、庚辰本、甲戌本和《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及程甲本、王雪香评本。个别本子未曾寓目,利用了俞平伯《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及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
《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元曲四大悲剧之一, 《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词综》是清初的一部大型词选集,共收唐、五代、宋、金、元作者六百余家,词作二千二百余首,一些不知名的作者、作品也借此得以汇集留存。其规模之宏大,搜罗之繁富,考订之精审,超过先前任何一种选本。其编选宗旨,一出于清醇雅正,既不收淫亵浮艳的“俚”词,也排斥粗俗直露的“伉”音,一扫明季纤艳浮靡的词风,形成浙西词派百余年间领袖词坛。
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矛盾和人性悲剧,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鲁迅首创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新文体——“杂文”,并将之发扬光大,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问题。鲁迅杂文题材广泛,对社会的黑暗面、民族的劣根性,观察深刻。从《热风》《华盖集》到《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17部杂文集中的经典名篇。有的隐晦曲折,有的幽默诙谐,均能在使人会意的一笑中达到讽刺的效果。有的沉郁严峻,在从容的叙述中,蕴藏着对敌人的无限愤懑。
《呼兰河传》是萧红代表性的作品,这部作品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传记。全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包含读书、修身、作文、爱恋、人生等话题。在本书,朱光潜先生如朋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与你交谈,读来亲切自然,将从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影响。
吴敬梓编著的《儒林外史》假托描写明代故事,除了“楔子”是写元明易代时的王冕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末年写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其实,小说所展示的是清代中叶(18世纪)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
《曾国藩家书》辑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的书信一百六十余篇。家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示,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四世同堂》是老舍20世纪40年代主要的长篇小说,反映了北平抗战时沦陷区普通民众与生活与抗战历程。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四世同堂》是老舍20世纪40年代主要的长篇小说,反映了北平抗战时沦陷区普通民众与生活与抗战历程。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本书讲述了一个旧衙门里的小职员老李,有能力、做事认真,对社会有着隐隐的批判精神,但是性格懦弱。他不满意自己的婚姻,可是却没有勇气摆脱;心中的那份“诗意”在扰动着他,让他有一丝渴望、一点幻想。一位“圣人”张大哥,圆滑世故老道精明,是所有人的大哥。他管所有人的闲事,但唯独管不了自己的家事——儿子被抓进监狱,女儿被同事拐走,张大哥无计可施,一病不起。为了张大哥,老李把自己押给了小赵——老李眼中最坏的人,他玩弄权术,媚上欺下,买卖妇女。最终,老李通过一个落魄食客解救了张大哥一家。张大哥恢复了以往的神采,而看透世情和自身的老李辞掉了科员职务,离开北平回到乡下。
《史通》,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作者刘知几(公元661年—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人,唐代史学评论家。自幼喜好史学,博览群书,二十岁得中进士,步入官场。他初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再以风阁舍人监修国史,复以秘书少监领史事,“三为史臣,再入东观”,毕生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在史学中。生平著作甚多,几乎都与史学有关。《史通》成书于唐景龙四年(710年),是他的代表之作,也是他唯一传于后世的著作。
《红楼梦》成书二百余年以来,有关它的话题与讨论经久不息,逐渐发展为“红学”一门。著名作家刘心武从秦可卿入手,考证了贾元春、妙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原著中主要人物的生活原型、家世及命运结局,揭开了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重重迷雾;更对《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进行推演求证,探佚出《红楼梦》八十回后全部谜底,将红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境界。刘心武此次将毕生呕心沥血研究《红楼梦》的独特成果和全部体悟,著成《刘心武妙品红楼梦》(全五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广大读者。
品美食,交朋友,游四方……在汪曾祺的笔下,所有吃过的、看过的、玩过的都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无它,只因汪曾祺爱每一个人,爱每一朵花、每一棵草,爱这充满温暖的、热闹的人间,正如他所说: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纵使偶有阴雨、风浪,想到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热烈,水波温柔,便觉生活明朗,万物可期,人间值得,生活充满温暖与美好。
《1984》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是世界文坛中著名的反乌托邦和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小说创作于1948年,作者将48倒置过来为84作为书名。本书讲述一个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来维持社会运转假想的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温斯顿·史密斯的生活,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每个经历或熟知这类历史事件的人,在看过《1984》后都会产生某种触目惊心的契合感。它犹如如一个鲜明的标签,它警醒着世人,莫让这种预言中的黑暗成为现实。